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07 20:35:31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在創新能力方面,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力爭達到1.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
◎在綠色低碳方面,要構建產業間耦合發展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圖片來源:新華社
2月7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具體而言,在創新能力方面,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力爭達到1.5%,氫冶金、低碳冶金等先進工藝技術取得突破進展。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
在綠色低碳方面,要構建產業間耦合發展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意見》明確提出: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堅決遏制鋼鐵冶煉項目盲目建設,嚴格落實產能置換、項目備案、環評、排污許可、能評等法律法規、政策規定,不得以機械加工、鑄造、鐵合金等名義新增鋼鐵產能。
同時,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應去盡去,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和已化解過剩產能復產。研究落實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產能利用率等為依據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事實上,2021年,鋼鐵行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鞏固鋼鐵去產能成果,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前高后低,累計實現同比下降。上半年,受國內外需求拉動,全國累計粗鋼產量5.63億噸,同比增長11.80%,創同期歷史新高。下半年,隨著國家調控政策的落實,鋼鐵產量過快增長得到有效遏制。自7月以來,粗鋼產量連續6月保持同比下降。
2021年全年累計粗鋼產量10.33億噸,同比減少約3200萬噸,下降3.0%。累計粗鋼表觀消費量約9.92億噸,同比下降5.3%。
本次《意見》還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落實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統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在“雙碳”目標約束下,綠色低碳發展成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目標,鋼鐵工業在低碳冶煉技術的研發應用、低碳設備改造、碳捕獲技術研究推廣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
記者注意到,本次《意見》提出,要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創新聯盟,制定氫冶金行動方案,加快推進低碳冶煉技術研發應用。支持構建鋼鐵生產全過程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與此同時,開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支持企業提高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推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進鋼鐵企業清潔運輸,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差別化電價政策。積極推進鋼鐵與建材、電力、化工、有色等產業耦合發展,提高鋼渣等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智能化對于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本次《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開展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行動計劃,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商用密碼、數字孿生等技術在鋼鐵行業的應用,在鐵礦開采、鋼鐵生產領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遴選一批推廣應用場景,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同時,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廣,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鋼鐵行業大數據中心,提升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能力。依托龍頭企業推進多基地協同制造,在工業互聯網框架下實現全產業鏈優化。
此外,還要鼓勵企業大力推進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營銷各環節的應用,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構建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積極開展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和行業應用標準研究。
我國鋼鐵工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如何?對此王國清表示,目前,我國主要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智能制造在鋼鐵生產制造、企業管理、物流配送、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深化,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跨越式發展。
據中鋼協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底,國內已有約80%的鋼鐵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成效初顯。
王國清說,“鋼鐵企業實現智能制造可以助力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智能制造能夠有效推動我國鋼鐵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