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0 21:01:48
◎轉型預制菜,不僅是為了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也是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因為國聯水產曾經倚仗的海外市場,近年來貢獻的營收占比正不斷下滑。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預制菜行業市場的痛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沒有國標,會造成食品安全上的隱患;另一方面則是消費端對預制菜的認可度、接受度可能還不足,一些消費者會認為預制菜食品的營養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鮮。
每經記者|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安宇飛 每經編輯|陳俊杰
曾經的社區團購概念股,如今的預制菜龍頭之一,國聯水產(300094,SZ)“踩風口”能力一如既往。只是,曾經被稱為“萬億賽道”的社區團購如今已經進入了“冷靜期”,如今新的“萬億賽道”預制菜能否成為真正的風口?
近期,靠著預制菜熱度,國聯水產股價出現了一輪飆升。4個交易日內,國聯水產股價從12日開盤的5.39元/股漲到了17日收盤的9.79元/股,漲幅高達81.63%。
但隨后,深交所就發出了關注函,要求國聯水產提供預制菜相關業務的實際經營情況等信息。按國聯水產的回復,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預制菜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7.49%,預制菜營業收入占總體營業收入比重仍較少。
不過呢,盡管目前預制菜營收占比還不高,但在國聯水產此前的年報、半年報里,預制菜都是妥妥的“C位”。比如在2021年半年報中,國聯水產就表示,公司的主要產品可以分為:以預制菜品為主的精深加工類、初加工類、全球海產精選類。可以看到,預制菜被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這也體現著國聯水產對預制菜業務的重視。在上述半年報里,國聯水產表示,公司產品結構逐步向以預制菜品為主的餐飲食材和海洋食品轉型。所以,國聯水產的預制菜業務到底成色幾何?這條轉型之路又好不好走?
國聯水產是以南美白對蝦加工為主,小龍蝦、羅非魚、海鱸魚等多海鮮水產品類為輔的綜合水產食品集團,也是國內首家對蝦、羅非魚雙BAP四星認證企業。
轉型預制菜,不僅是為了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也是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因為國聯水產曾經倚仗的海外市場,近年來貢獻的營收占比正不斷下滑。
時間回到2010年,那時國聯水產剛剛遞交了招股說明書。在招股書中,國聯水產提到,從2007年到2009年,公司出口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87.29%、91.48%和81.9%。
對當時的國聯水產來說,美國是它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同樣是2007年到2009年,美國市場占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80.89%、87.84%、75.03%。
但近年來,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疫情的影響,國聯水產的海外生意遭到了較為沉重的打擊。到了2019年,國聯水產的海外收入占營收的比重已經下滑到了54.9%,國內市場收入占比也首次超過了美國市場占比。
也是從2019年開始,國聯水產的業績開始掉頭向下,2018年還實現2.31億元的盈利,但2019年凈利潤卻虧損4.91億元,2020年虧損2.69億元,直到2021年前三季度才扭虧為盈,實現1119.84萬元凈利潤。
按美國海洋漁業局官網的數據,從2014年到2021年,美國對中國進口的羅非魚和蝦類產品的進口額及進口量(公斤)都呈持續下滑趨勢。2014年,美國向中國進口的羅非魚和蝦類產品一共是2.06億公斤,價值10.45億美元,到了2021年,這兩大產品的進口量下滑到了1.19億公斤,價值3.39億美元。把兩類產品分別拉出來計算一下每公斤價值,會發現這個指標也呈持續下滑態勢。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國聯水產選擇把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那么如何在國內市場打開局面,找到新的增長點?預制菜,或許就是它精心挑選的“破局”之路。
在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復中,國聯水產表示,預制菜品在國內尚處發展初期,經營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數量龐大但市場集中程度較低,區域性特征明顯,競爭激烈但格局不明朗。
而國聯水產作為國內少數具備全球采購、精深加工、食品研發于一體的海洋食品企業,似乎有信心在預制菜這條尚處于發展初期的賽道上建起自己的壁壘。
不過,對目前的國聯水產來說,預制菜業務的營收占比仍然不高。2019年,預制菜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3.69%,2020年為16.24%,2021年前三季度為17.49%。而在預制菜賽道已獲資本關注的情況下,未來行業競爭恐怕會更加激烈。
并且對以海鮮產品為主的國聯水產來說,發展預制菜業務或許還會面臨“價格難題”。多年之前,國聯水產主要靠海外市場實現營收,難以在國內打開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水產品的價格往往不那么“美麗”。
那么,當預制菜還在發展初期,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安全、營養、口感尚沒有充分信任的背景下,高昂的價格或許會成為一大“勸退”因素。對國聯水產來說,這也是一道難關。
除了上述發展預制菜的“隱憂”之外,國聯水產還面臨著高庫存、高存貨周轉天數等問題。
根據2021年半年報,截至報告期末,國聯水產的存貨金額為26.11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52.88%。
按照國聯水產此前的解釋,存貨高,是由于水產行業生產及加工周期較長、供求周期和生產周期不匹配、出口運輸時間長等原因,公司需提前備貨以滿足采購淡季銷售的穩定性及大客戶供應的穩定性需求,行業公司存貨普遍較高。
不過和水產行業的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國聯水產的存貨比例卻明顯更高。據Wind數據,A股水產概念上市公司共8家,分別是海大集團(002311,SZ)、獐子島(002069,SZ)、通威股份(600438,SH)、好當家(600467,SH)、國聯水產、開創國際(600094,SH)、大湖股份(600257,SH)、中水漁業(000798,SZ)。
以2020年財報數據為例,這8家公司平均存貨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3.84%。其中,國聯水產存貨占比最高,達49.65%。排名第二的是大湖股份,存貨占比為28.73%。可以看到,國聯水產的存貨比例顯著高于同行。不僅如此,從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等指標來看,國聯水產也均排到了前三的位置。
查詢過往數據可發現,從2014年開始,國聯水產的存貨占總資產比例就始終處于40%以上,甚至有不斷走高的趨勢。
要知道,存貨偏多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是在追求新鮮、存貨保質期限較短的水產行業。存貨占比的偏高,讓國聯水產每年都要計提一筆不小的存貨跌價準備。
2019年,國聯水產存貨賬面金額為27.51億元,計提了4.98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為18.11%。2020年,國聯水產的存貨賬面金額為29.52億元,該年度計提了4.22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為14.3%。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無法就存貨跌價準備計提的合理性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國聯水產的2019年財報還被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而就在國聯水產2019年的財報正式發布之前,國聯水產因為修正了2019年業績快報收到了深交所問詢函。修正后,國聯水產調減營業收入9.39億元,占修正后營業收入的20%。與此同時,國聯水產還調減了凈利潤3.99億元,占修正后凈利潤絕對值的83%。
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調減也都與存貨有關。簡單來說,前者的調減是國聯水產為緩解資金壓力,把存貨所有權“抵押”給了水產行業下游公司,向它們“借錢”,獲取臨時營運資金。結果呢,這部分涉及的9.4億元在合并抵消時漏抵了,導致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都多記了9.4億元。而后者的調減,按國聯水產的說法,是“受疫情全球擴大影響,存貨可變現凈值下降”。
據了解,國聯水產主要做的是水產品加工,從供應商手中采購原材料,加工后再利用多渠道進行銷售。盡管在多份財報中,國聯水產都提到過要加強庫存控制,提高周轉效率,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這些舉措的成果似乎并不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23日,國聯水產還收到了廣東證監局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公司及公司董事長李忠等多名高管被出具了警示函。
出具警示函的原因之一是:國聯水產在2015年到2020年9月,向公司控股股東新余國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余國通)控制的41個個人賬戶轉賬購買了原料南美白對蝦1.52 萬噸,交易金額合計5.2億元。這一大額關聯交易未經審議也未披露,并且在原材料入庫時還未及時記賬,在實際對外付款時才進行財務處理,導致國聯水產多年財務數據都出現不準確的問題。
以2019年為例,公司該年度期末存貨和應付賬款少記1.13億元,存貨跌價準備少計 1627.47萬元,資產減值損失少計1627.47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少計244.12萬元,所得稅費用多計244.12萬元,凈利潤多計1383.35萬元。
此外,根據啟信寶數據,新余國通的經營范圍是企業投資、資產管理、項目投資策劃、會議會展服務。看起來,似乎和水產并不搭邊。國聯水產為何會向新余國通購買南美白對蝦,亦或是通過新余國通來進行南美白對蝦的購買呢?
5.2億元的交易金額并不是一筆小數目。以2016年為例,該年國聯水產對前五大供應商的平均采購額為8512.31萬元。而從近年來的財報中看,國聯水產似乎也并沒有從控股股東手中大量采購原材料的習慣:2016年到2020年的財報中,國聯水產在“前五名供應商采購額中關聯方采購額占年度采購總額比例”中填的均是0。
為進一步了解國聯水產存貨等問題,記者聯系了國聯水產證券部,并按要求向公司郵箱發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復。
想解決存貨過高的問題,除了進行存貨控制、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之外,把產品變得“更好賣”也是一種途徑。轉型預制菜,正是國聯水產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方式之一。
在很多研報的分析中,預制菜的前景都“十分廣闊”。甚至1月18日國聯水產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復中,還透露了公司董事長曾稱預制菜為“萬億”賽道是基于五份券商研報。
比如國海證券一份研報就表示,目前(2021年1月)上游預制菜企業大概有2萬家,平均年銷售額在1500萬左右,也就是當前預制菜的市場存量約在3000億元,占食材總體的比重不到10%。如果按照每年20%的復合增長速度估算,在未來6-7年,中國預制菜市場可以成長為萬億元規模的市場。
天風證券相關研報也指出,長期來看,隨著我國預制菜行業占比達到60%以上,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未來存有較大發展空間。
那么,預制菜的發展真的會一帆風順嗎?要把“前景”落地,真正走入消費端,預制菜還面臨著哪些難題?
廈門一位研究生小劉就是經常吃“預制菜”的消費者,他認為預制菜和現洗現切現做的菜相比,仍然存在口感上的欠缺,大家對它夠不夠健康也有擔憂。
“我們學校食堂一個窗口用的就是料理包,就是預制菜嘛,菜品也很多,有肉末茄子、宮保雞丁、土豆牛肉各種。不過你能明顯吃出來所有的菜都是軟軟糯糯,和新鮮的蔬菜比起來口感真的不一樣,雖然味道還行。”小劉說。
小劉還表示,自從學生發現那個食堂窗口用的是預制菜后,那個窗口的人流量是越來越少,證明大家對預制菜還是有擔憂的。
所以,預制菜能否滿足健康和營養的需求?據東亞前海證券一份研報,由于預制菜是在專業人士研究下,通過食品工業手法將各調味品與營養成分合理配比再統一生產制成的,因此產品的成分比例科學健康,且由于預制菜存放過程中一直處于低溫且密封的環境,可以抑制微生物與細菌的生長,食用起來會更加健康、衛生。
不過,許多消費者的認知或許和上述研報相關內容具有一定沖突。小劉說:“你去超市看看,像什么梅菜扣肉之類的預制菜,保質期動不動就有12個月。自己在家做的哪怕再低溫保存也不能存這么久吧?里面肯定有什么。也不知道這些健不健康。”
對于消費者對添加劑的憂慮,預制菜行業入局者之一安井食品(603345,SH)證券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其實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也就沒有了食品工業,所以最重要的首先是企業要合規、規范,添加的必須是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劑,第二它要符合國家、行業和企業的標準。在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添加劑也不是令人“談之色變”的東西。
對于預制菜品的營養問題,上述工作人員稱,預制菜通常分三種類別:即食、即熱、即烹。即食就是像泡椒鳳爪之類,拆袋就可以吃的,即熱就是需要經過簡單加熱,比如通過微波爐,即烹的則需要再烹飪一下,比如說安井食品做的孜然羊排、黑椒牛仔骨等產品,需要下廚去煮。
“其實我們主要還是在速凍預制菜肴的板塊里,速凍本身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保存方式,我們通過液氮的方式快速冷凍,跟大家日常在家里面通過冰箱慢慢冰凍是不一樣的概念,液氮冷凍過程中食品整體的營養價值,還有它內部細微的分子結構比較不容易被破壞。” 安井食品工作人員。
他還表示,速凍產品并不需要像傳統的腌菜、醬菜一樣,通過加油、加鹽等方式來進行保存。和傳統的保存方式相比,速凍會更加健康和科學。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預制菜行業市場的痛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沒有國標,會造成食品安全上的隱患;另一方面則是消費端對預制菜的認可度、接受度可能還不足,一些消費者會認為預制菜食品的營養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鮮。未來產業端如何匹配和滿足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將是整個預制菜行業亟需解決的課題以及難題。
“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還不夠深。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產業端進行更多的創新升級和產品迭代,也需要資本端助力整個行業向健康、良心、有序的方向發展。”朱丹蓬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2823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