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30 09:16:40
每經記者|包晶晶 每經編輯|魏文藝
如果說房地產市場,價格和成交量是“毛”,那么土地和投資就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022年中國的房地產價值區域和投資熱點何在?這是每日經濟新聞就房地產行業趨勢進行分析的重點。
從今年2月份起,22個重點城市開始落實“兩集中”供地新規,全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超過三次。盡管供地節奏發生了變化,但部分熱點城市在產業、人口等方面的巨大優勢仍令其表現出強大的投資吸引力。同時,在“房住不炒”的頂層設計下,保持了政策定力,令城市投資前景更為穩定可期。
從2021年集中供地成交總金額來看,上海、杭州、北京、南京、廣州、蘇州、武漢、成都、重慶和無錫均超過11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集中供地由熱轉冷
熱點城市土地市場表現“強韌”
今年的三批次“集中”供地,伴隨著土拍規則的不斷調整、房企面臨的融資環境和經營環境發生改變,土地市場也經歷了從火熱到降溫、再到低位運行的過程。
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房企使出渾身解數“搶地”,22城合計出讓金額達10672億元,其中杭州和北京成交總額均突破千億元。從供地總量來看,重慶以113宗地、1309萬平方米成為供應量最大的城市,也奠定了重慶全年供地量第一的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房企在杭州的“搶地”達到白熱化,土拍首日主城區13宗宅地有12宗封頂+自持,其中一幅宅地自持比例高達38%,創杭州土拍之最。
但對于房企而言,在最熱的城市,越早拿地就意味著越早轉換成銷售業績,并在全年銷售排名中搶占先機。于是,央企、頭部房企扛起拿地大旗,甚至眾多中小型本土房企也加入了“搶地”大軍。
2021年22城集中供地成交情況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CREIS
隨后,各地土拍規則開始升級,第二批集中供地規則驟然嚴厲。除了嚴控供應規模,各城市還通過提高保證金、提高地塊配建比例、現房銷售、競品質、禁馬甲、嚴查拍地資金等“技術性”手段嚴控炒作,這也使得各地土地溢價率應聲下探、流拍率走高。從第二批集中土拍成交金額看,熱點城市出現了明顯變化,廣州取代杭州成為第一,上海、北京分列第二三名。
第三批集中供地,不少城市的土拍規則普遍出現了適度松綁。如深圳在繼續沿用“三限雙競搖號”的基礎上,悄然取消了“競全年期自持租賃住房”,調整為“可售公共住房”;杭州恢復了勾地制度,溢價率上限由15%下調至10%;南京取消“不得聯合報名競買、不得合作開發,嚴格限制股權轉讓”的要求,并且對房企資質由二批土拍的二級或一級下調至三級及以上;蘇州調低房企保證金,并增加土地供應數量,出讓面積增幅達45%。
但“底價成交”仍成為第三批集中供地的主流。如杭州成交的35宗地塊整體溢價率僅7%,上海整體溢價率約2.9%。此外,深圳11宗地塊中7宗以底價成交,整體溢價率為4.6%;天津11宗地塊全部以底價成交。
2021年22城集中供地流拍及溢價率統計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CREIS
中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房地產市場持續深化調整的情況下,企業資金更加聚焦優勢地區,以保障后期項目去化回款速度。城市基本面較好,特別是人口增量較大、土地存量或短期庫存相對不足、土拍規則相對友好、推出地塊更加優質的城市,土地市場仍存在一定活躍度。”
土地出讓金額均超千億元
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優勢彰顯
土地市場的表現,也折射了房企對城市未來的預期。
從2021年“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榜單來看,排在前四位的上海、杭州、北京和南京的土地出讓金均突破2000億元,廣州、蘇州、武漢、成都、重慶和無錫均超過1100億元。
與2020年相比,除廣州、蘇州和重慶的土地出讓金同比分別減少3.31%、0.2%和5.76%外,其他7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均同比增長。尤其是排在前三位的上海、杭州和北京,土地出讓金額分別同比增長了20.06%、19.44%和22.02%。
今年以來,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升級、信貸持續收緊、地價成本偏高之下,為何這10個城市依然成為房企爭相投資的熱點?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CREIS
“22個集中供地城市土地市場的表現,跟各地供地節奏和供地結構的變化、土拍規則的調整、城市基本面的差異、房地產市場的表現等均密切相關。”
黃瑜指出,影響房地產市場投資吸引力的因素中,人口是決定房地產市場容量的關鍵因素。人口的聚集是城市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城市價值與潛力越大,越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從而進一步推動城市發展,同時釋放出旺盛的住房需求。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同時,一個城市能否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收入能否提升、城市環境是否宜居、交通是否 便捷等,均是影響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市的經濟、產業、收入、資源、交通等因素,都將通過影響人口流向進而對房地產市場容量產生影響。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的10年間,“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的新增人口均超百萬。其中,廣州和成都分別新增人口598萬和582萬,杭州和重慶新增人口均超過300萬,武漢、蘇州和北京新增人口均超過200萬。而這些熱點城市多年來也保持著土地市場的高度活躍。
從經濟總量來看,繼2006年上海成為我國首個GDP跨入萬億元的城市后,GDP萬億俱樂部不斷擴容,2020年萬億級城市已增至23個,經濟總量合計占全國的38%左右。其中長三角城市占8個,珠三角占4個,兩大都市圈占據了中國GDP萬億+城市的一半。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較快,區域整體競爭優勢突出、帶動效應明顯,城市群內部城市投資吸引力較強;中西部地區中,成都、武漢、重慶,以及未能入榜 “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的西安、鄭州、長沙等區域中心城市,近幾年積極推動城市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交通樞紐規劃及建設也快速推進,加之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加大,對周邊人口吸附力逐漸增強,中長期投資潛力較大。
黃瑜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的營商環境、法制化進程和民眾幸福感,對持續吸引人口流入,推動城市和區域不斷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也是影響城市長期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 ,深圳城市基本面較強,今年上半年GDP僅次于上海和北京,近十年人口增量以714萬居全國首位,住房需求旺盛,但受制于城市空間及土地供應不足,房地產市場已步入存量市場。 2021年,深圳住宅用地供應端有所改善,推出面積同比大幅增長近五成,但是整體成交面積仍偏低,土地出讓金不足千億元,這也 是深圳未能進入“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榜的主要原因。
市場潛能持續被激發
熱點城市成房企布局重點
市場增值潛能亦是評判城市投資吸引力的重要維度之一,比如供求關系、住房需求滿足度、房價水平、市場熱度等。
如排在“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榜單前四位的上海、杭州、北京和南京,經濟總量大、居民購買力強勁、人口規模突出且增量較大,這些因素均為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上述四個城市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常年超1200萬平方米,近幾年銷售額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在全國前列。
2021年22城集中供地計劃完成率
數據來源:中指數據 CREIS
在22個集中供地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7個城市(全市口徑)住宅用地成交面積同比增長,這部分城市短期庫存出清周期均在15個月以內,多數城市不足7個月。
在黃瑜看來,供求關系是決定房價變化最關鍵的要素之一。需求滿足度影響的是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間接影響城市房價行情。房價最終由城市購買力決定,因而價格支撐力是影響未來房價水平的基礎因子。市場熱度反映的是購房者以及房企對城市未來的預期,這也是推動房價變化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讓這些城市保持投資吸引力的,是房價的韌性。
從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的70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來看,近三年“十大房地產投資熱點城市”中的9個城市(蘇州未納入70城房價指數)房價指數每月同比漲幅均為正。今年以來,這些熱點城市的房價總體表現平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意味著穩定的市場和可控的利潤空間。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注:蘇州未納入70城房價指數)
因此,這些熱點城市也成為房企的“兵家必爭之地”。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12月28日,上海今年三次集中供地共出讓宅地30宗,其中招商摘得5宗地塊,碧桂園、保利與金地各摘得3宗,本土房企大華拿下6宗。
而杭州的爭奪則更為激烈,融信拿下7宗地塊成為最大贏家,濱江和綠城各得6宗地塊;融創、萬科、保利、中海、華潤、招商等頭部房企,以及建發、中駿、祥生等中型房企也均有斬獲。
同時,頭部房企的布局也從側面反映了城市的投資熱度。在今年22城集中供地中,保利共拿下53宗地塊,在除了無錫和成都外的20個城市均有落子,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北方重點省會城市成為其布局重點;萬科則在長三角拿下10宗地塊,并在北方城市布局頗多。
重倉杭州的綠城對長三角情有獨鐘,除了杭州外,綠城搶下了寧波6宗地塊、蘇州2宗地塊,幾乎占據自身布局的半壁江山;融創拿地火力更為集中,在重慶拿地15宗地塊,青島10宗、天津7宗,無錫和杭州各4宗。
“未來,長三角地區仍將是房企投資聚焦的主戰場之一。”
黃瑜表示,當前全國房地產市場整體處在調整通道,長三角地區市場亦處于調整周期,短期調整態勢或延續,但基于較好的城市或區域基本面,隨著全國市場情緒的逐漸企穩,長三角地區重點城市市場恢復節奏或好于其他城市。
同時,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將持續落地見效,交通網絡不斷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升級完備,均將進一步強化各城市之間的協同效應。與此同時,各城市引入人才力度的持續加大,亦將提高區域整體的創新能力,提高區域經濟的活力和韌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區域的人口吸納能力,促進人口繼續增加。
此外,長三角地區房地產市場規模大,近兩年三省一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占全國的比重均超20%,市場規模突出亦為房企提供了較好的發展基礎。
對于即將到來的2022年,黃瑜預測,“土地市場表現或難有新突破,整體繼續平穩運行。結合近幾年的政策導向,存量不足的熱點城市將進一步加大土地供應力度,而存量較大的城市或基本面偏弱的城市預計繼續縮減土地供應量,優化供地結構,促使市場供求關系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集中供地的城市或將進一步優化調整土拍規則,短期或在降低競拍門檻、提高利潤空間等方面發力,提高企業拿地意愿。從投資熱度上看,不同城市、不同板塊的土地市場熱度分化或更加明顯,優勢地區的優勢地塊仍將獲得房企青睞。
記者:包晶晶
編輯:魏文藝
視覺:劉陽
排版:魏文藝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