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清華經濟學博士轉型做投資,8個月虧了近20%!他曾表示:目標就是戰勝貨幣增速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8 07:53:38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何劍嶺 何小桃 易啟江    

今年2月,姜超宣布入職中泰資管,任聯席首席投資官。對于這位海通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的“跨界”選擇,市場有些震驚,更多的則是祝福。

加盟新東家后不久,姜超開始掌管了自己第一只私募性質的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

近日,這位研究大佬又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帶著他對經濟研判的新看法和不太出眾的業績。

掌管的首只新產品8個月回撤近20%

加盟新東家中泰資管后,姜超掌管的首只新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于2021年4月12日成立。

公開資料顯示,中泰超新星1號的托管機構是招商銀行,參與門檻為100萬元,成立規模為9400萬元,其中,中泰資管公司投入了1300萬元。

2021年A股結構性行情較以往更為猛烈,往日大消費股主導的格局發生演變,新能源和周期股成為最耀眼的賽道。

這樣一來,也造成了不少頂流基金經理的水土不服,其中或許也包括了姜超這位基金經理新手。

5410895189331212288.jpeg

 

圖片來源:Wind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中泰超新星1號的單位凈值為0.8076元,回撤19.24%。

從其凈值表現來看,中泰超新星1號在4月19日單位凈值高達1.0158元,隨后下跌。進入5月,該產品凈值跌破1元,又在當月最后一天面值重返1元之上。6月以后,該產品凈值則是一路下行,期間曾有微弱的反彈。

相關資料顯示,從產品的投資目標來看,中泰超新星1號通過構建由優質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證券組成的現貨投資組合,同時運用股指期貨等對沖工具管理系統性風險,爭取在中長期跑贏貨幣平均增速,實現資產增值。

其中,股權類資產的比例(按市值計算)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債權類資產的比例(按市值計算)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持倉合約價值(非軋差計算)的比例低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80%,或衍生品賬戶權益不超過資產管理計劃總資產的20%。

“這只一只私募產品,作為首發產品規模并不大,估計也是(姜超)轉型之后的試水之作。”某券商資管投研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對于即將面臨的困難,姜超選擇轉身時也已有所準備。在入職中泰資管時他曾表示:“從研究到投資是個巨大的轉型,投資不易,想要取得不錯的收益更是難上加難,但多年的研究經歷給予了自己堅定的信念。”

投資目標:戰勝貨幣增速

公開資料顯示,姜超為清華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2006年進入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負責宏觀與固定收益研究。2013年加入海通證券研究所,擔任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此后還擔任首席經濟學家。

在賣方研究的職業生涯中,姜超曾多次獲得“券商界奧斯卡”新財富評選宏觀研究和固定收益領域第一名。

6963660545204112384.jpeg

今年6月,當被問及從宏觀研究轉到投資,感覺會有哪些困難時,姜超曾坦言:“我得有一個相對比較能實現的目標。我的目標就是戰勝貨幣增速,就是貨幣超發。比它高一點點,這樣就保證了我不會被貨幣超發干掉。

談起投資的生活,姜超也曾表示,轉行做投資這個事他也想了很久,看報告已經看了很久了,最開始什么都看,希望找到黑馬,后來發現很難,所以也沒必要。其實就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找到中國優質的企業,找到那些“沙漠之花”也行,成長股也行。這些好企業只要不被消滅,把資產配進去就好。

對于資本市場,姜超一直都很有信心,他曾對外表示,從2018年年底,更早可能是2017年開始,中國新一輪股市的大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而在今年6月中旬,姜超堅定地認為,未來10年,中國股市應該都有機會,雖然中間會有一些波折,但這反倒是長期入場的機會。

2022年看好制造業和大消費行業

談起投資想法,姜超更傾向長期價值投資,他曾坦言:“我愿意花時間來尋找中國優秀的企業,陪伴它們成長的同時也分享中國優秀企業成長的紅利。”

4583182055847178240.jpeg

 

圖片來源:中泰資管官方公眾號

近日,中泰資管官方公眾號也發布了姜超對2022年經濟的展望。在對經濟形勢的最新判斷中,姜超用了“經濟重啟,通脹到頭”八個字來概括。

在他看來,新冠疫情暴發已近2年,相信明年有望告一段落。雖然我們還經歷著地產行業陷入困境等挑戰,但相信明年也會出現轉機。另外,過去兩年我們見證了史無前例的商品價格的短期暴漲,但相信這個現象不會長期持續,明年的商品通脹應該會走到一個盡頭。我國明年通脹的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PPI會大幅回落,但是CPI會有小幅回升,總體的通脹壓力應該會比今年減弱,因為PPI降幅應該會遠超過CPI潛在升幅。

如果從貨幣創造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的經濟結構,明年重啟的希望在哪里呢?姜超認為,還是在于制造業和2022年有希望改善的大消費行業。與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相比,2021年的制造業表現突出。得益于中國疫情的有效控制,2021年中國出口大幅上升,拉動制造業利潤大幅增長了30%以上,這也有助于支撐2022年的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高增長。

另外,在制造業當中,部分高新技術行業表現的非常搶眼。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增速接近200%,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增速超過50%,集成電路、金屬切削機床、微型電子計算機等產量增速均在30%左右。體現在投資數據中,代表這些行業的高技術產業10月投資增速高達20.4%,科技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綠色貸款有望助力科技行業發展。

“我做了一個長期的判斷,認為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主要的機會就在于中國的資本市場。這也是我自己選擇從研究轉型做投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姜超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婷婷免费在线视频 | 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播放 | 三a四a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观看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