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9 17:33:39
◎有行業觀察人士直言,在政策鼓勵、資本助推的行業,賽道擁擠、充分競爭是必經階段,同時也是一個行業繁榮的標志。囿于國內的新藥基礎研究能力還需要長時間進行補課,跟隨式創新必將在創新藥行業長期存在。這一階段,將有大量的Biotech公司被出清冗余或被大型藥企兼并,這是天然的優勝劣汰,也是行業新陳代謝的正常生態,無須貼上過度悲觀的標簽。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能夠殺出重圍的Biotech,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走高難度差異化之路,挑戰難治之病、難研之藥。另一種是綜合藥企之路,國內與海外并重,技術與商業平衡,廣譜大品種與差異化管線齊推,構建龐大的聯合用藥矩陣。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我國創新藥工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蓬勃生長期。隨著頂層設計搭建走過6年時間,截至2020年,中國的在研管線創新藥的數量占到全球的13.9%,位居全球第二。在美國之外,中國與日本等已經成為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國家。
我國在醫藥改革深化和國家鼓勵創新藥發展的政策推動下,醫藥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果。
但隨著中國市場的新藥上市速度加快,競爭烈度加劇,熱門靶點競爭集中、缺乏源頭創新等短板也日益暴露。部分在研項目中途撤退、資本回歸理性、部分Biotech(生物技術)企業真實成色顯現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現象。
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保持理性,無須悲觀”成為業界人士的共識。“跟隨式創新是我國創新藥工業的必經之路,但成熟化、集約化是我們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唯一路徑”。中國的創新藥工業,正在逐步朝這個方向邁進。
“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將是未來一段時期醫藥工業發展的主旋律。
在如今的創新藥行業,存在著兩個大相徑庭的主流觀點:一是“創新藥賽道已經進入內卷和價格競爭階段,大量Biotech將逐漸消失,藥物的商業回報將越來越低”;二是“創新藥賽道只是從1.0的新生狀態進入到了2.0的充分競爭狀態,內卷只是表象,最終會導向積極的結果”。
無論是內卷還是充分競爭,毋庸置疑的是,我國創新藥事業的確正處于史無前例的爆發期和紅利期。
其中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就是始于2015年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彼時,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釋放出清晰的信號。此后陸續出臺臨床默示許可期等一系列政策,從制度上逐步完善了醫藥產業創新的頂層設計。從2015年至今的6年時間,政策的鼓勵與推動大大促成了我國創新藥事業的起步與裂變式發展。
在近期舉辦的一次公開會議上,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前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就表示,我國創新藥研發經歷了質的變化,2015年的藥品審批審評制度改革使得國內的新藥研發可以與國外同行在同一個軌道上運行。此外,大量海歸人才歸國和國內人才培養逐漸成熟、大量資本的涌入也使得創新藥研發進入一個真正繁榮的階段。
數據顯示,從新藥臨床批件的數量來看,2019年,我國新藥臨床批件數量是520件,到2020年,這一數量就攀升到了1019件,同比增長96%。
從在研數量看,截至2020年,中國的在研管線創新藥的數量占到全球的13.9%,位居全球第二。
從獲批新藥數量看,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準了16款創新藥(不包括中藥和疫苗),其中12個屬于全球首次批準。11個為小分子化學藥,1個為融合蛋白類藥物,在治療領域方面,藥物針對的疾病類型同樣以腫瘤為主,其次為以肝炎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
可以看到,在美國之外,中國、日本、德國和英國已經成為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國家。我國在醫藥改革深化和國家鼓勵創新藥發展的政策推動下,醫藥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果。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研究報告《構建中國藥物創新生態體系》認為,通過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及后續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工作,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改革激發了本土和跨國藥企、生物科技公司、投資者、學術界、監管等各方的良性互動。
有數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創新藥市場規模將達到7600億元,仍有超過6000億元增長空間,2019年~2025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32.12%。
在創新藥在研和獲批數量急劇上升的同時,一種情緒也在蔓延。其中的代表觀點,即認為國內創新藥重復化和同質化程度較高,部分創新藥只是“中國新”,創新藥競爭已經進入內卷,大量在研藥物和Biotech企業將看不到明天。
在熱門賽道中,尤以腫瘤治療藥物為代表。數據顯示,以申報適應癥為統計維度,2020年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的藥品臨床試驗申請和上市申請數量前20位的企業中,僅1家企業沒有腫瘤類別的申報,腫瘤總計數量占到了所有適應癥的60%。糖尿病、乙型肝炎、強直性脊柱炎是除腫瘤外,申報數量最多的適應癥。
而據中國臨床試驗登記注冊中心的數據,腫瘤適應癥的臨床研究數量仍在持續上升。2019年登記的腫瘤領域上市后臨床研究共有1290項,2020年登記了2072項,年增長率高達60.6%。
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管線加劇了供給端的競爭,也拉低了市場價格。以內卷的“代名詞”——PD-1藥物為例,2021年,百時美施貴寶O藥年費用為11萬元,較2018年的價格下降75%;默沙東K藥年費用為7萬元,較2018年下降78%。信達生物信迪利單抗僅為4萬元,恒瑞醫藥特瑞普利單抗僅為5萬元。
眼下,大量PD-1藥物還在研發或等待上市階段,有藥企人士公開疾呼,如今還在投資PD-1藥物的資本,是否擔心看不到回報。
除熱門賽道選手扎堆外,徐增軍還在前述會議上表示,“目前階段,first-in-class的新藥還沒有看到,也不能說沒有,但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徐增軍口中的first-in-class,象征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其難度在于靶點的研究。從這個角度看,國內創新藥企有相當一部分直接跳過了最難的部分,新藥研發的概念和技術方法基本都來自國外,無緣開發真正的first-in-class新藥。
有行業觀察人士直言,在政策鼓勵、資本助推的行業,賽道擁擠、充分競爭是必經階段,同時也是一個行業繁榮的標志。囿于國內的新藥基礎研究能力還需要長時間進行補課,跟隨式創新必將在創新藥行業長期存在。這一階段,將有大量的Biotech公司被出清冗余或被大型藥企兼并,這是天然的優勝劣汰,也是行業新陳代謝的正常生態,無須貼上過度悲觀的標簽。
近期,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制藥工業正在走成熟化、集約化的必經之路。在國外醫藥行業工作多年的夏瑜說,國外有很多的“Biotech”,卻很少有企業可以最終成長為“Big Pharma”(大型制藥企業)。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收購、有新的模式產生,這種事情隨時都在發生,資本市場也極其認同這樣的模式。
“有一些創新藥企業可能會最終成長起來,有一些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收購掉了。中國制藥工業復制這樣的模式,對于社會資源而言也是一件正面的事情。”夏瑜認為。
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跟隨式研發有如硬幣的A面,B面則是大量初創藥企業積累了發展的原始資金,也大大增加了創新藥物的可及性。
以前述PD-1藥物為例,大量國產藥物的上市不僅在短時間內拉低了這種廣譜抗癌藥的價格,增加了其可及性,凸顯了社會效益。從企業角度而言,國產的4個PD-1企業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獲批并先后進入醫保目錄。2020年,這幾家藥企的營收在10億~45億元,快速跟進給了企業良好的現金流并支撐后續管線的研發。
應該看到,創新雖然仍不完善,但創新絕非“幻覺”。在頂層設計層面,今年11月,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正式落地施行,標志著中國創新藥研發進入了一個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患者為核心的新時代。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副主任周思源也指出,藥物創新更需要關注患者的需求,對臨床價值給予關注,充分探索臨床價值。未來還會有更多與藥物創新發展規律相適應、體現臨床價值的要求出臺,助力中國藥物創新的發展。
在數量急劇增長的初始階段之后,中國創新藥已經進入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新發展階段。啟明創投投資合伙人唐艷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0年之后,中國進入了快速跟進式創新時期,代表品種是PD-1抗體,西南證券預測其國內市場規模約為300億元。同時,2020年也進入了First-in-class藥物創新,代表品種為SHP2抑制劑,高盛預測其全球銷售額或達到26億美元。
近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受理全球首創的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凱得寧單抗(Candonilimab,研發代號:AK104)用于治療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的上市申請,并獲得優先審評。這意味著,由康方生物自主研發并產業化的凱得寧單抗成為中國自主研發的首款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先聲藥業與思路迪醫藥、康寧杰瑞戰略合作的PD-L1單抗(恩沃利單抗注射液)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獲準上市的皮下注射PD-L1抗體藥物。真創新的成果日益豐碩。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能夠殺出重圍的Biotech,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走高難度差異化之路,挑戰難治之病、難研之藥。另一種是綜合藥企之路,國內與海外并重,技術與商業平衡,廣譜大品種與差異化管線齊推,構建龐大的聯合用藥矩陣。
除此之外,Biotech與大型醫藥工業企業之間的合作,成為“雙贏”的另一種路徑。尤其是生物醫藥創新企業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后,國內藥企之間的合作更為頻繁,如正大天晴與億一生物、康方藥業,天境生物與濟川藥業之間的合作等。這些合作可以實現最大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更好地推進研發與商業化進程,不失為中國制藥工業的一種成長路徑與機會。
簡而言之,中國創新藥正走過蹣跚學步的階段,而在向初步成熟的青年階段邁進。內卷也可以是一種試錯機制。從me-too集體向me-better進化,是國內創新藥的一大進步。再從me-better到first-in-class進化,則是中國創新藥工業質的飛躍。
而無論哪一種路徑,堅實的研發能力是基礎。創新藥賽道的大趨勢始終是從同質化到差異化、從跟隨創新到源頭創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