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6 17:53:56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朱永磊提到,近期火熱的“元宇宙”概念的背后或仍將是云計算,阿里、騰訊等領先的云服務商已具備先發優勢。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隨著谷歌、亞馬遜、微軟,騰訊、阿里、華為等巨頭的集中,未來(云服務)將繼續是巨頭爭雄的時代。”11月25日,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高科技業務主席成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云計算已經跨入了新時代,過去幾年云計算的模式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未來,云計算將會有進一步的演化。
同日,貝恩公司發布了《2021年中國高科技行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高科技行業的吸引力持續走高,推動股權價值和利潤池攀升。具體看,云技術、人工智能是流行的高科技投資賽道。過去10年,投向這兩大細分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在整個高科技行業獲得的風投總額中占比超過1/3。
貝恩研究顯示,過去5年間,科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各行業市值增長最快的20家企業中,科技型企業拔得頭籌。抓住云計算東風,以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微軟、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全球領先的云服務提供商在高科技行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國內,云計算服務,早已是巨頭“隱秘的戰場”。公開數據顯示,從IaaS、PaaS和SaaS三個細分行業來看,中國公有云IaaS廠商集中度較高,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占據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前三,占比分別為40.6%、11%和11%,為中國IaaS代表廠商的第一梯隊。
11月11日,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程立表示,阿里巴巴業務已全部跑在阿里云上。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阿里巴巴把最繁重的一個業務——搜索業務順利搬到了云上,而消費者和商家對這個“開著飛機換引擎”的過程毫無感知。
在“全面云化”的大趨勢下,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朱永磊提到,近期火熱的“元宇宙”概念的背后或仍將是云計算,阿里、騰訊等領先的云服務商已具備先發優勢。
火熱的“元宇宙”概念的背后或仍將是云計算 圖片來源:IC photo-1350129528032591885
作為最為火熱的高科技賽道,僅僅在國內,云計算行業已經呈現“多強爭霸”格局,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云計算服務廠商,早已在大眾看不到的地方,展開了隱秘而無聲的戰斗。
今年雙11,阿里公布了阿里云的最新進展,阿里巴巴的業務已經全部跑在了阿里云上。當時,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程立表示,“上云”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阿里巴巴業務的研發效率提升了20%、CPU資源利用率提升30%、應用100%云原生化、在線業務容器可達百萬規模,同時計算效率大幅提升。
在此基礎上,阿里還在繼續發力云計算。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透露,阿里將繼續在內需、全球化、云計算三大戰略下為未來投資。在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張勇認為,云計算還處于發展早期階段,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圍繞數字智能還有很多新的機會。
2022財年第二季度,阿里云計算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3%至人民幣200.07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盈利。
除阿里外,騰訊也持續在云服務方面進行布局,優勢更多在于游戲、社交等領域。11月25日,據騰訊云官方微信公眾號稱,騰訊云位于巴西圣保羅的南美洲首個數據中心正式開服。至此,騰訊云在全球范圍內運營的可用區達到68個,共覆蓋27個地理區域。
華為方面,據報道,今年以來,華為云加快了云原生產品的迭代步伐。4月,華為云發布全球最大的AI預訓練模型盤古大模型、云容器集群CCE Turbo、下一代云原生應用開發工具CloudIDE系列產品。9月,華為云正式上線開天aPaaS,聚合了128個Kits,超過2萬個API,已構筑了金融、電商、互動媒體、汽車出行、醫療健康等多域能力。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今年4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云計算IaaS市場保持高速增長,全球市場規模達到643.9億美元。2020年,華為云全球IaaS市場占比4.2%,排名全球第五,阿里云占比9.5%,位列全球第三,國內第一。
云計算未來可期。
4月,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業務CEO、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演講時表示:“到2025年,全球企業云技術使用率將達100%。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擋,云是ICT產業的未來,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開發者是產業發展的靈魂。”
除了點出巨頭爭雄云服務之外,貝恩成鑫還總結了云計算今后的發展趨勢。
他指出,混合云和多云的解決方案正備受青睞,“未來的混合云的架構和多云架構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樣的趨勢,云服務的廠商也在通過更精準的客戶分層,從而面對比較復雜的客戶的多云的需求,以滿足不同客戶的要求以及不同類型的客戶的發展要求。”
此外,成鑫還表示,云原生和多云基礎設施正強勢崛起。“除了急速增長的云計算廠商之外,也涌現了大量基于云架構成長起來的軟件或者應用方案的廠商,能夠在多云的環境下為客戶提供非常一致、非常穩定的用戶體驗,被稱為是云原生和多云基礎設施的強勢崛起。”
截至2020年底,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市場的上市公司市值總和接近5000億美元,部分頭部企業的市值較2019年翻番。中國市場上也誕生了一批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企業。
需求端的繁榮也推動了專用芯片市場的一片漲勢。成鑫透露,過去兩年,混合云的需求推動數據中心迅速擴張,去年全球數據中心的增速達到30%~40%。“底層邏輯是,云計算的需求遠遠超過芯片的生產能力,并且還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為了解決長期芯片供應的難題,云服務巨頭已經開始自研服務器芯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22財年第二季度,阿里完善了阿里云底層自研技術體系。在第13屆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了多款自研核心產品,包括倚天710服務器芯片、神龍4.0硬件虛擬化架構、磐久服務器、靈杰大數據+AI一體化平臺等。
貝恩提到,2020年,中國的研發投入超過了3500億美元,預計未來數年還將斥資14000億美元發展人工智能、半導體和5G網絡等底層技術。
《報告》中,針對半導體行業的相關研究指出,盡管專用芯片(即專用集成電路,ASIC)的市場規模不如通用芯片(general-purpose chips),但在現有信息技術環境的推動下,云服務提供商紛紛自主研發定制芯片,對于專用芯片的需求或將升溫。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通用芯片,專用芯片的編程難度更大、靈活性較弱,因此,通用芯片依然占據一席之地。
近期火熱的“元宇宙”概念背后,或仍是云計算。
朱永磊提到,自去年第四季度以后,整個加密貨幣特別是比特幣、以太幣價格大漲,今年第一季度,NFT概念風行,相關創新企業開始嶄露頭角。“臉書更名為Meta,可以說是‘原子彈級別的重磅炸彈’,宣告了整個互聯網向下一個階段邁進,一般稱之為互聯網2.0或者3.0時代,也就是向元宇宙轉型。”
朱永磊認為,元宇宙目前概念多于應用,各種加密貨幣背后實際的應用價值還在一個探索過程中,尚未形成一個清晰的共識。對于“元宇宙”是否必須要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架構之上,尚沒有達成統一意見。“現在只能提出非常初期的假設,元宇宙背后或仍然是基于云計算的架構。”他認為,無論元宇宙是否會去中心化,都需要龐大的、基本的、計算的基礎設施。
對此,云服務商提供商亦存有相同的看法。
10月19日,在2021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一個以云為核心的新型計算體系結構正在形成,隨著云網端技術進一步融合,未來無論企業或個人,計算將進一步向云上遷移。
張建鋒認為,這個全新的體系正在三個層次演進:首先在基礎設施層,云向下定義硬件,自研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建設云為核心的硬件體系。其次,核心軟件基于云來重構,開源社區成為創新中心,并催生低代碼等新的開發方式,讓云更易用。最后在應用層,未來隨著5G網絡發展,計算和數據加速向云上遷移,催生云電腦、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物種。
“這也是為什么相信臉書、騰訊、阿里等廠商,在當元宇宙走向成熟之后,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先發優勢。”朱永磊還認為,隨著元宇宙概念的不斷成熟,背后有大量相關的計算要求,需要云計算相關的芯片支持,相當多與AI相關的專用芯片會隨之被激發。
此外,據朱永磊透露,在“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的打造上,以區塊鏈為例,未來,中國可能呈現相對獨立、自主的區塊鏈生態系統,是“私鏈+混合鏈”的概念,“如果這個變成了事實,元宇宙可能會是在私鏈和混合鏈之上的元宇宙。”他稱,目前來看,在這個領域中,布局相對快一點的是騰訊和阿里。
不過,在“元宇宙”大熱的當下,但也不乏一些蹭熱點、炒概念等行為,正引起監管部門的警惕。近日,人民網發表評論文章稱,目前對于NFT、元宇宙概念的炒作已經蔓延至上市公司和二級市場。一些行業人士提醒,對于NFT投資應該保持謹慎態度,警惕“擊鼓傳花”式的金融騙局。
但對已經默默進行布局的巨頭來說,誰能率先掌握元宇宙的底層基建,一定程度上,誰就握住了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