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8 09:03:26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裴健如
2021廣州國際車展開幕在即,在“新科技 新生活”主題下,各大汽車品牌不約而同地將電動化和智能化產品作為各自展臺的重要看點。廣州車展被譽為“車市風向標”,而此次電動智能車型在本屆廣州車展中聲勢超過以往,這也表明汽車產業的電動智能化發展趨勢已勢不可擋。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商用車企,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這場轉型之戰。“無論從全球的雙碳目標實現,還是節能減排方面來說都必須加速實施。”中國一汽總經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長、黨委書記胡漢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回憶起六年前被重新調回一汽解放時的情景,胡漢杰用了“糾結”兩個字來形容。“一方面我認為自己能力不及,另一方面解放對中國一汽太重要,承擔著一汽太多人的想法和期待,而且經營也太復雜。”胡漢杰表示。
但經過六年的苦心經營,胡漢杰帶領下的一汽解放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一汽解放以31.62萬輛的銷量成績拿下國內重卡市場冠軍。去年5月,一汽解放完成與一汽轎車的資產重組,實現了A股上市。
不過,仍有更多難題等待著胡漢杰一一破解。比如,“雙碳”目標下一汽解放的新能源如何轉型?登陸資本市場后如何運用好市場化運作,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帶著這些疑問,《每經人物·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對胡漢杰進行了專訪。
向新能源轉型是“必答題”
商用車行業是名副其實的“碳排放大戶”。為何這樣說?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中汽中心測算,2019年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在12億噸左右。其中,商用車保有量雖僅占我國汽車保有量的12%左右,卻制造了56%道路交通碳排放。
如今,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動和“新四化”趨勢的加速,以綠色、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新能源商用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在這一趨勢下,一汽解放的新能源轉型迫在眉睫。
“汽車的新四化發展是必答題,不是選擇題,尤其新能源的轉型,無論從全球的雙碳目標實現,還是節能減排方面來說都必須加速實施。”胡漢杰認為,一汽解放無論是從央企責任,還是基于戰略發展需要,都要加速推進新能源進程。
圖片來源:一汽解放官網
今年9月底,一汽解放宣布將從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發展新能源汽車。在這三條技術路線中,誰主誰次,胡漢杰早已了然于心。“純電是主流、是基礎,一汽解放五大產品平臺上都有充分的應用場景。”胡漢杰說。
目前,一汽解放已擁有牽引車、載貨車、自卸車、專用車、軍用車在內的五大產品系列,141款新能源產品完成投放,其中純電動車97款。
混合動力被一汽解放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要實現)零排放,混合動力對節能減排是最科學、最現實的選擇。隨著乘用車向新能源轉型,有很多資源可以通過混合動力在商用車領域發揮作用,尤其在城市配送領域,混合動力能夠做到既平衡成本,又降低油耗,實現節能減排。”胡漢杰認為。
燃料電池方面,胡漢杰認為其在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方面,還需要一段時間。一汽解放規劃2025年前,在國內投產200kW大功率集成式電堆及70MPa高壓儲氫等技術的產品化應用等。
據胡漢杰透露,接下來一汽解放將從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進行布局,預計研發投入200多億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資料圖)
轉型注定是一場艱難的戰役,胡漢杰對此有著清晰的認識并制定了時間表。一汽解放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車銷量12萬輛;2030年實現新能源車銷量32萬輛;2035年實現整車銷量50萬輛。
羅蘭貝格預測,按照2020年的商用車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到2030年國內新能源商用車的年銷量將達到100萬輛。這意味著,屆時一汽解放要占據國內約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商用車市場份額。
這一看似大膽的目標背后,胡漢杰有著自己的考量:“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在2030年是重要的標志性時刻。按這樣的時間倒排,一汽解放必須加速布局、加速推進新能源項目,這也是我們成立新能源事業部的考量。”
而在此之前,一汽解放并未將新能源業務獨立。今年9月底,一汽解放宣布成立新能源事業部,以支持公司整體轉型。據胡漢杰介紹,新能源事業部的設置,將有力支撐一汽解放新能源產業的戰略落地和業務發展。
不排除通過資本運作掌握動力電池技術
雖然新能源戰略轉型藍圖已經畫好,但一汽解放和胡漢杰需要解決的難題仍不少,動力電池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是傳統汽車企業,一汽集團在動力電池方面有很多布局,包括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通過這樣的合作來系統解決乘用車、商用車板塊對動力電池產品的需求。”胡漢杰說。
雖然一汽解放可以借助一汽集團的資源,但胡漢杰也認識到,與乘用車不同,商用車對動力電池有著特殊的需求。一般情況下,乘用車動力電池相比更加注重倍率性能與能量密度,而商用車動力電池則更加注重安全性能與循環壽命。
胡漢杰坦言:“一汽解放在動力電池領域也有一些戰略考慮,包括與頭部的動力電池企業進行緊鑼密鼓的溝通。”
10月12日,遠景科技集團旗下遠景動力與一汽解放、鄂爾多斯市政府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圍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零碳工廠、換電重卡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在此之前,一汽解放和博世動力等企業聯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還有氫發動機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目前,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基地項目正在廣東佛山進行廠房基礎建設。按照規劃,2021年廠房將實現封頂、2022年一季度正式投產。據了解,該項目目標為年產5000輛8款新能源商用車產品,建設內容包括購置新建總裝聯合車間、新建電池車間等,項目總投資約3.89億元。
即便如此,胡漢杰仍有自己的顧慮。“我們現在解決了‘有’的問題,下一步要解決‘好’的問題。我們是起步,有很多技術還需要去突破,性能方面可以商業化了,但是商用車的各種工況,上坡、下坡、平原等,輸出的扭矩要和車況高度匹配,這樣才能發揮最大效應。”胡漢杰表示。
據胡漢杰透露:“一汽解放接下來會從股權、投資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解決好目前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另外,我們會用其他手段,通過資本運作最終掌握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抓住轉型機會進入國際市場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一汽解放2021商務年會上,胡漢杰提出了一汽解放“十四五”規劃目標:實現“四翻番、四領先”,成為世界一流,為打造中國第一個百年汽車品牌、第一代百年汽車老店而奮斗。
胡漢杰表示:“這個目標是經過科學測算和規劃的,建立在新業態、新模式前提下的產值翻番和利潤翻番都是能夠實現的。”
“‘十四五’期間,中國市場已然變成國際市場,中國市場的競爭已經不僅是民族品牌的內部競爭,而是國內國際品牌同臺競技,一汽解放將世界一流作為首要目標全力沖刺,努力踐行、實現這一目標。”胡漢杰說。
圖片來源:一汽解放官網
自2020年7月23日起,我國放開了商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緊接著,韓國現代集團就將在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的股比增加至100%;大眾汽車集團控股的重型卡車生產商斯堪尼亞在華獨資建廠;今年8月23日,沃爾沃卡車與江鈴汽車簽署協議,收購江鈴重型汽車有限公司及其在太原的生產基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汽解放如何實現世界一流,胡漢杰認為,向新能源轉型是一汽解放走向世界一流的重大戰略機遇。“一汽解放除在傳統車上發力外,需繼續夯實新能源車高可靠、高效率、高出勤率的基礎特性,通過新能源轉型,抓住機遇,讓解放產品駛入國際市場。”胡漢杰說。
根據終端上牌信息,今年前9個月,國內新能源重卡累計銷量為4311輛,同比增長136%,累計漲幅高出今年前9個月整體重卡市場近137個百分點。
除了新能源,一汽解放還計劃借助智能駕駛技術打入國際市場。據記者了解,一汽解放在自動駕駛領域選擇了兩條路:一是完全自主,包括對智能駕駛的感知、融合、決策、控制等;二是與外部合作。目前,一汽解放已完成輕、中、重、客全平臺線控底盤產品開發,J7-L2、J7-L3產品完成道路測試,啟動了J6F和J6P平臺L4級智能化產品示范運營。
胡漢杰認為,在這一輪技術革新中,中國市場有先發優勢,國家政策導向、市場環境、企業投入均走在世界行業前列,一汽解放有底氣實現“世界一流”的目標。
向華為學習
除了技術轉型,管理變革一直是胡漢杰重回一汽解放后的一塊“心病”。
“坦率地講,與一些先進國際公司相比,我們在體系和系統解決能力上還有很大欠缺。”胡漢杰坦言,這兩年一汽解放雖做了大量創新工作,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和人才,但在體系能力建設、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管理方面還需要完善。
在胡漢杰看來,一汽解放要向華為學習。“華為學習了IBM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從削足適履到逐漸豐富完善,應用嫻熟,變成了自己的一套辦法。雖然我們和華為的管理實踐不一樣,但方法和理念是相通的。”胡漢杰認為。
經過調研策劃,以及2015~2016年期間,一汽解放先后三次組織管理干部實地對標交流,向華為學習流程化組織建設,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建立自己的體系。
圖片來源:一汽解放官網
在胡漢杰的傾力推動下,一汽解放流程化組織建設提上日程。2016年9月,一汽解放變革委員會成立,由胡漢杰掛帥。2017年3月,一汽解放啟動流程化組織建設“征途項目”。2018年4月,征途一期項目啟動,其重點在于戰略。2019年5月,征途二期項目啟動,其重點在于IPD。
2019年5月,一汽解放與華為簽署協議,雙方將在品牌戰略、技術開發、供求關系、管理經驗分享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在流程化組織建設、汽車電子(含智能駕駛)、融合通信、云服務、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展開重點合作。
談及與華為的合作,胡漢杰表示:“汽車行業的最主要的標準就是體系,這與IPD的理念、邏輯一致,但我們的方法、標準做的還不夠,而華為正好有很好的實踐。”
通過學習搭建流程、模擬、試點,一汽解放現在有3個產品平臺在按IPD的流程進行試點。“IPD試點后,我們的組織將變成產品線組織,我們未來要打造7條產品線,新能源就是其中一個。”胡漢杰透露,下一步,IPD將首先在解放中重產品線上實施,2022年3月開始推產品線組織,采取逐步穩妥實施方案。
投入超10億元備戰“國六”
而比起技術和管理轉型,眼下胡漢杰還有更加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5月,重型貨車累計銷售88.7萬輛,同比增長37.6%。此后,重卡市場開始一路走低,甚至在近兩個月銷量腰斬。今年8月,重卡銷量為5.1萬輛,同比下滑60.5%;9月,重卡市場整體銷量為5.9萬輛,同比下降60.7%。
今年前9個月,一汽解放雖憑借著累計約31.62萬輛的銷售成績位列國內重卡市場第一,但其9月重卡銷量僅為9353輛,與去年同期(約3.41萬輛)相比,下降了72.6%。
國內重卡市場銷量下滑,與從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國六”排放標準不無關系。近年來,隨著“國三”限行以及新版GB1589法規的實施,國內商用車市場受政策驅動一直在高位運行。今年“國六”排放標準的切換,導致上半年“國五”商用車集中釋放,下半年整個市場的需求出現了大幅下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執掌一汽解放多年的胡漢杰早已感覺到了市場的變化。在2019年7月1日,部分地區提前實施國六b之前,一汽解放已經完成了包括牽引車、載貨車、自卸車、專用車及輕卡等在內的17款全系列“國六”產品的上市發布。
據悉,一汽解放在“國六”產品生產線改造及品質提升方面總計投入了10.6億元。經過測算,9至13升大排量發動機國六卡車產品加價在4萬元左右,中型8升機以下國六卡車產品加價在1.7至2.5萬元左右,才能覆蓋國六升級帶來的成本。但目前行業面臨的難題是,在國六整車制造成本增加后,終端市場短期內還很難接受。
對此,一汽解放給出的思路是全面聚焦“TCO”(全生命周期用車成本),在實現排放升級的同時,通過給用戶車輛全生命周期帶來更高收益,來抵消國六成本增加帶來的不利影響。
目前,一汽解放國六產品已全面標配車聯網系統,通過車聯網技術和數字化設備,幫助用戶在道路通行、燃油消耗、安全管理、維修保養上降低TCO成本。
“過去五年國內重卡市場逐漸達到歷史最高,未來注定要有所震蕩。”胡漢杰說。一汽解放預判國內重卡市場即將要見底,但什么時候起底回升,目前還不明朗。不過從長期來看,市場有周期性,重卡市場近年來不斷攀升的需求表明這一市場正在上升期,接下來如果沒有其他重大利好或利空的影響,市場的需求會逐漸回落,并趨于穩定。
記者:段思瑤
編輯:裴健如
視覺:劉青彥
排版:裴健如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