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12:03:40
如果用短視頻為成都寫詩,會是一首自由直率的現代詩,還是一首工整敦厚的古體詩?
10月27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發現成都之美”第三屆影像天府·短視頻創攝大賽,在天府文投路演中心舉行了小組賽第三期的比賽。“玉壘獎”花落古道圖騰。
本期小組賽賽制與前兩期相同,三部優秀入圍作品的創作團隊作為攻擂方,與往屆獲獎團隊進行攻守擂對決。四支團隊以文藝類作品爭奪“玉壘獎”和小組出線的唯一席位。
比賽現場
提起川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變臉和噴火,但這些只是博大精深的川劇表演藝術中的一部分。在第一輪攻擂環節中得分最高的流息團隊,就以作品《川流不息》聚焦目前川劇發展的難題,用短視頻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流息團隊由成都大學19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組成。導演母丹在作創意闡釋時說到,“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和川劇文化潤物細無聲的特征,兩者其實是相得益彰的。當傳統文化遇上現代文化的時候,我們青年影像人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流息團隊《川流不息》的導演母丹作創意闡釋
同樣是傳統文化,成都橙視傳媒科技股份公司的作品《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以茶館為切入點,詮釋了成都包容多元、平衡閑適的生活美學。“泡茶館”作為成都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延續至今,是一種對現今城市文化趨同的有力回應。
傳統之外,現代成都也是短視頻創作的寶地。OST傳媒帶來的作品《短視頻在成都》就展現了短視頻創作者眼中的成都。繁華的太古里、熱鬧的火鍋店、靜謐的府河邊,成都處處都有他們的創意來源。在他們眼中,這是一座藝術與生活完美結合的夢之城。
三位專業評委現場打分
本期守擂團隊古道圖騰曾在上一屆影像天府·短視頻創攝大賽中,以作品《聲在成都》榮獲最佳天府表達獎。這次他們帶來的作品依然與聲音有關。
作品《“成語”接龍》片如其名,語言全部采用了“成語”,即成都語言(成都方言)。導演涂美亮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但有著在成都12年的生活經歷。再加上拍攝前對老成都人的語言表達進行了實際調研,在作品里把成都話的押韻和歇后語運用得淋漓盡致。全片由五個幽默反轉的小劇幕“接龍”而成,分別表達了成都人熱情、顧家、包容、樂觀、時髦的性格特征。
古道圖騰《“成語”接龍》的導演涂美亮作創意闡釋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方言也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精神氣質。專業評委之一,制片人、峨影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彭瑾評價道,“方言背后連接的是地方精神。以成都人天生的幽默感來傳達語言與文化、文明、社會的關系,特別好”!
在攻守擂對決中,彭瑾評委給雙方團隊的作品都給出了10分的分數。“如果把這兩個作品比作是詩,古道圖騰的作品是一首現代詩,段落分明、情感層層遞進;流息團隊則是一首古體詩,在有限的時間里表達提煉了重點”。
三位專業評委認真評分
最終經過現場大眾評審投票和3位專業評委火力值助推,古道圖騰取得了勝利,獲得了“玉壘獎”。小組賽獲勝團隊將在11月的決賽中角逐最終大獎。未獲勝團隊在之后的復活賽中也還有進入決賽的機會。
古道圖騰團隊代表與三位專業評委合影
11月2日將舉行第四期小組賽,決出聚焦作品創意性的“新豐獎”。小組賽賽程已過半,還有哪些團隊能獲得所剩不多的決賽席位?敬請持續關注后續賽程。
攝影記者 張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