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6 20:43:00
任浩指出,現在的園區智慧化仍然局限在智慧物業、智慧辦公等基礎性需求的滿足,缺少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平臺應該怎樣智慧化的思考,尤其缺乏智慧化招商及智慧化運營的思考。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艷美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10月26日,以“數字賦能 智慧天府”為主題的2021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加強產業功能區智慧化建設專場在新津天府農業博覽園舉行。來自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慧園區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企業機構代表深入探討了如何進一步提升產業功能區智慧化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
最近幾年,關于智慧社區、智慧園區與智慧城市的討論與研究呈幾何倍數的增長。“目前從公共服務、公共治理的角度探討得比較多,但真正能夠和產業運營高度結合的少。”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表示。
在任浩看來,產業園區的智慧化建設,首先應理清園區智慧化的作用和范圍。產業園區的智慧化需求可分成兩部分。一是基礎性需求,如物業管理中的門禁、停車口智慧管理,如辦公管理中的訪客系統等;二是關鍵性需求,即與園區產值及創新直接相關的需求,包括園區招商及園區產業運營中的智慧化管理需求等。
任浩指出,現在的園區智慧化仍然局限在智慧物業、智慧辦公等基礎性需求的滿足,缺少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平臺應該怎樣智慧化的思考,尤其缺乏智慧化招商及智慧化運營的思考。
為實現深度的園區智慧化,促進園區長遠可持續發展,任浩表示,園區決策者必須進一步聚焦園區招商和運營智慧化的多個關鍵需求。
首先,隨著市場變化,園區存在著重新確定主導產業及其升級問題,這關系到園區的生存。園區智慧化必須聚焦如何高效、精準地幫助選擇園區主導產業。“這需要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動態掌握園區自身產業基礎條件、國內外產業分布、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等。”任浩表示。
此外,在主導產業確定之后,園區智慧化應聚焦如何引進代表性企業。“通過分析園區企業現狀、存在的優劣勢,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招商。”任浩說。
與此同時,園區智慧化還應聚焦入園企業的生產經營需求。園區是區域產業的集聚地,主要靠引進企業來發展,可是入園企業與園區并不是具有產權屬性的隸屬關系,但入園企業發展好壞又會直接影響到園區在相關產業中的規模和質量。
任浩指出:“現在稅收、工商等信息由于行政條線不同,園區一般難以及時獲取入園企業的經營信息。為此,園區智慧化應聚焦打破信息壁壘,幫助園區掌握企業生產經營需求、企業投資收縮與擴張動態、就業與稅收情況等。”
最后,任浩強調,除了實現企業形式上的物理集聚,園區智慧化更應促進內涵式的化學集聚。“為此,需要通過智慧化手段掌握園區縱向的上下游產業鏈和橫向的生產性服務鏈之間、園區內產學研之間、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合作需求,促使形成有韌性、高質量的園區產業生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