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11 19:45:28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賀娟娟
“這是個窮村莊,還是個富村莊?”
不久前,在辛莊企業家精神大課堂上,北大博雅資深教授周其仁用視頻的方式將“袖珍”小縣吳堡下轄的辛莊村全方位介紹給全國觀眾,超過140余萬人同時在線觀看,這個陜北典型的小村莊再次呈現在全國視野。
兩個多月前,粉巷財經(ID:nbdfxcj)曾赴陜北吳堡縣及辛莊村實地探訪辛莊課堂,觀察到因為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這座小城正在發生許多內生性變化,全縣上下正準備借勢向文旅產業大轉型。而今,我們再度將目光鎖定在辛莊,這次主角是周其仁。
他把辛莊作為微型樣本,講述《在辛莊看經濟演化的邏輯》。這場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報告,從生態變遷、歷史演進等角度,帶大家窺探一種新的經濟演化邏輯:“要拿問題作為引導,不斷地向新的領域走,原理變成技術,技術變成產品、變成市場。”
我們在辛莊看到了北方小縣轉型的困境和希望,而在辛莊課堂的兩小時,看到的卻是一場面向中小型企業家的試驗,而中小企業關乎經濟增長,亦關乎國家崛起。當然,探討中心依然是辛莊。
下午14時許,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7號樓,話筒被遞到周其仁手里。在隨后的兩個小時里,就是這個舒緩而有力的聲音“控制”著全場的節奏。
接下來,他用實地視頻加解說的方式,將辛莊這樣一個典型的陜北村落呈現在大家眼前——地貌溝壑縱橫,到處彌漫著土黃色。“大家對辛莊什么印象,覺得這是一個窮村莊,還是一個富村莊”?
落后?貧窮?其實,都不盡然。
周其仁講起第一次去辛莊,他們先到了204國道的西段,距離辛莊兩百多公里的統萬城——這是公元418年,匈奴人耗時五年所建成的一座都城,因為看上去土是白色,當地人叫作“白城子”。
歷史上,這支匈奴還曾攻占過長安。我們將統萬城和辛莊對比來看,至少在當時匈奴人看來,這是一塊好地方,否則不會來建都城。因為游牧經濟相比農耕經濟更是靠天吃飯,降雨少,草就少,牲口就會死去,這是游牧經濟的問題。
“黃河流域、渭河流域是農耕文明,再往北一點邊界線就是吳堡這一帶,降雨量大概在400-600mm,只要低于400mm可能定居農業就不行了。”周其仁試圖帶領大家從生態的角度來理解宏大的經濟演化的邏輯,而辛莊村所在的榆林至鄂爾多斯一線顯然處于關鍵位置。
辛莊課堂首期班專享大課現場〡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定居農業生產率高,游牧民族軍事實力卻更強,這令農業文明不堪其擾。他們采取了一種十分笨拙的辦法——修長城,從戰國時候就開始修,利用山勢、長城,加上守備力量,才能夠在這種博弈中換取一種平衡。
榆林“北六縣”縣縣有長城,向北還修到鄂爾多斯。這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都是資源,都是積累,再考慮到日常性的守備等,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需要耗費多少的糧食、多少的人力?“長城經濟是理解中國經濟非常重要的一條”,周其仁補充道。
回到辛莊的日常生活。從城市發展來看它很窮,但草原文明看來它卻不錯。不管貧窮還是富裕,它的生產生活、交往方式是由這整個大生態、大歷史、大來往決定的。在這樣一個農耕文明和牧業文明的邊界地區,主要力量放在國家維護,放在(長城),造成巨大的消耗。這種低生產率+高負擔,自給自足生產率怎么會高?(猜你想看 張維迎:我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
周其仁認為,經濟增長的邏輯流程從早年的市場、產品、技術、原理的順序,在科學革命之后已經顛倒了過來,“知識教育的重點不是記住已知的,是探索未知的,學習已知是為了探索未知。要拿問題作為導引,不斷地往新的領域走,原理變成技術,技術家變成產品、變成市場。”
這也正是辛莊課堂的核心邏輯。圍繞著辛莊課堂,北方“袖珍”小縣吳堡正在醞釀“突圍”,而一場關乎中小企業家的試驗也正悄然拉開。
時間回到兩個多月前。
辛莊課堂首期班一期課程剛剛結束,外界對于這個窯洞中的微型商學院越發好奇,當地政府似乎也正借此醞釀更大的變革。粉巷君跟吳堡縣政府聯系,實地前往探訪辛莊課堂,觀察這個村子和它所在城市正在發生的改變。
從夜間12點坐上綠皮車出發,一路向北行駛,早上六點左右到達吳堡車站。車站位于半山腰,距離縣城還有八九公里。
中午時分,粉巷君在辦公室見到了吳堡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局長郝根喜和縣文化館館長(辛莊課堂項目聯絡人),他們感嘆道:“以前就聽說張維迎是我們吳堡出的有名的經濟學家,現在隨著項目推進才真正知道他的影響力”。
張維迎住過的窯洞〡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辛莊課堂首期班從三百個報名企業家中選擇了近30個學員,身價超過3000億元,黃怒波曾表示,“(他們)代表了新經濟的發展方向”。而這對于陜北小縣吳堡來說確實是難得的機遇。
從縣城再出發,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達辛莊村。夕陽落在村委會背后的一排窯洞上,顯得格外寧靜,我們在村委會前的一大片平地上,見到了張維迎的“發小”村主任霍東征。
“這是我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他指著這塊平地對粉巷君表示。這是耗費400多萬搬山填溝整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張維迎帶黃怒波回鄉時才“一拍即合”有了建設課堂的想法。除了建設辛莊課堂之外,把周圍的廢棄窯洞也被整修改造,建成特色民宿,辛莊課堂的校舍亦可以作為旅游資源。
按照規劃,學費收入在扣除各項運營費用后,30%將留給辛莊村委會,用于文化建設及村民福利等。按每年招生不少于4期,每期學員規模30人,學費19.8萬元/人。這將為整個村莊帶來直接性的改變。
很多吳堡人還沒有察覺,一場更大的變革正在醞釀。
吳堡縣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大力開發,力爭2025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到8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8億元以上。近年來,吳堡二產持續遭遇困境,大舉押注旅游或許已經是當地不得不為的事情。
其中關鍵就在于能否利用好被稱之為“新窗口、新引擎”的辛莊課堂。
辛莊課堂選址〡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郝根喜告訴粉巷君,吳堡借助張維迎回報家鄉的情結,正在謀劃一條新穎的發展路子——課堂、文化和旅游相結合。以辛莊課堂為契機,把主要景點全部串聯起來,引領文旅產業朝著高端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吳堡縣有兩位政府官員被納入辛莊課堂首期班,與全國各地的企業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這本身就是為吳堡建立起一種資源鏈接,不僅能夠實現資本有效對接,更重要的是,對于當地主政者思想和管理觀念將產生潛移默化且更為持久的影響。
一個例子是,首期班開課后,部分企業家直接表達了投資意向,也有企業家主動幫吳堡的空心掛面找銷路。
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我覺得這個地方包含著自己的情感,只有在這個地方我感覺不一樣,就想做一些我認為創造性的事。”張維迎在不久前的辛莊企業家精神大課堂上表示。
對于吳堡來說,這是機遇,也是一場試驗。
張維迎認為,比較優勢對于傳統經濟可能重要,但是在現代生產中它的作用微乎其微。比較優勢是人創造出來的,以色列原本是一個不毛之地,不適合種莊稼,甚至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是依靠農業技術培養了很多農業新品種。
吳堡的掛面產業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當地的自然條件并不適合種植小麥,因為畝產就只有幾十斤,產量太低。但這并沒有影響吳堡非物質文化遺產空心掛面的發展,面粉從哪來呢?從河北、內蒙買最優質的面粉。2014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吳堡空心掛面一夜成名。
如今,當地擁有標準化生產廠房的掛面加工企業9家,年產量穩定在3600噸以上,年產值可達5000余萬元,妥妥的大產業。
正如他所言,“重要的是知識、想法,有了想法、有了知識做輔助行動,就可能做出完全沒有的東西”,而作為辛莊課堂的承載地,必然會有更多新的想法和創意從這里產生,在這里實踐。
這種探索,對于北方小縣城的“突圍”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
“辛莊課堂并不是要把當地農民變成企業家,而是讓全國各地優秀的企業家來辛莊研究”,碰撞出新的想法。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辛莊課堂更大的意義在于,這還是面對中小企業家的一場試驗。
周其仁在《真實世界的經濟學》一書中指出:“中小企業構成我國企業群的絕大多數,在我國經濟增長、就業和出口中均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今年7月的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專精特新”的靈魂就是創新,而我國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強調“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創新,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
不久前成立的北交所便是為全國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促進金融資本與科創要素高效對接。
中小企應該有更大作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張維迎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你要什么樣的品質才能使人類的知識、人類的分工,能夠人類的創造力、人類的想法能想到的東西做出來,而不是把過去繼承的東西做出來。”
這種品質也就是企業家精神。這場實驗也就是關于企業家精神的培養與發現。
當然,企業家精神與共同富裕也有著諸多契合之處,辛莊課堂商業實踐總導師黃怒波表示,要培訓中國的年輕企業家,從黃土地上望星空,要承擔社會責任,要有一個面向未來的精神。
這場試驗關乎未來亦影響深遠。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