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9 20:44:34
每經評論員 劉雪梅
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Wi-Fi,在3800米海拔的山頂,8月藍天下,筆者裹著厚厚的沖鋒衣,百無聊賴地蜷在剛剛搭好的帳篷下,看著朋友一家忙著支起桌子、椅子、燒烤架、撐起天幕和兩頂更大的帳篷,取出各種吃的喝的用的……小小的汽車后備箱像是哆啦A夢的口袋,竟能裝下這么多物件。
夜幕降臨,在滿天星斗下,枕著潮濕,筆者迷迷糊糊睡了一夜,天還沒亮,用一小杯水刷了牙,蓬著亂發,跟著人群去看云海和日出。事后的照片證明,筆者當時頂著黑眼圈,臉龐浮腫,背景里一半畫面都是露營客。
這是去年夏天筆者的一次露營體驗,沒想到趕上了如今的一個風口——精致露營。
近日,馬蜂窩公布了“十一”假期旅游數據,其中“露營”的搜索熱度在近一周漲幅達200%。
“精致露營”,英文Glamping,是那些希望“將生活過成詩”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新寵。在疫情背景下,在社交平臺的助推下,在消費主義的熏陶下,這種戶外休閑活動竟然與“宅經濟”并行不悖且毫不違和。
區別于常規露營,精致露營愛好者宣稱“更注重旅行品質”。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將就”變得“講究”——露營設備更精細完善,環境更舒適干凈。據報道,一些露營目的地除了配備移動式衛生間和淋浴,提供充電、24小時熱水等,部分營地還可提供投影儀、音響、飛盤、桌游等娛樂設施。
研究露營的發展過程,其源于對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的鍛煉。而今,精致露營更側重于休閑娛樂,離鍛煉心智、動手能力、忍受艱苦、“自討苦吃”式的露營相去甚遠了。人們在露營二字前加上了“精致”或“輕奢”二字,已經顯示了其內涵:注重裝備,講求舒適。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堆砌足夠的消費符號。
據天貓消費洞察,天貓上露營用品的消費連續兩年保持兩倍以上的增速。
以“露營地”為關鍵詞在啟信寶上搜索,截至9月29日,共有存續企業數據近30000條。《2021~2025年中國戶外露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未來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戶外露營行業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或將于2026年達到150億元。有研究者判斷,“若按中國有1.5億人規模的常態露營人口來保守計算,每人年均露營花費1000元,市場規模可達每年1500億元。”
事實上,有戶外經驗的人都明白一條真理:“精致”永遠是表面的,真正的野外必定是臟兮兮的、粗糙的、簡陋的。但是因為要發朋友圈或小紅書,習慣了城市便利生活的人們會有意無意忽略這些因素,最終落入“擺拍黨”“形式黨”“裝備黨”的窠臼。至于體驗,不重要。
開心就好。正如媒體總結的:悅己經濟。在眼下充滿“皮質醇文化”的職場中,人們能借由露營這種方式,短暫逃離各種內卷,在山野里過一天“烏托邦生活”,也不失一種浪漫。
但問題在于,露營潮并非從旅游本身的邏輯出發,更像是各種產品、品牌打著露營的旗號,在各個平臺對消費者進行瘋狂洗腦,營造“向往的生活”。比如一晚3000元,解決你露營中所有需要自己動手的苦惱。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提到一個詞:Kitsch。一般翻譯為媚俗。美國文化批評家格林伯格認為,“Kitsch是這時代我們生命中所有虛假的縮影”。法蘭克福學派批評家阿爾多諾說,Kitsch是“用更加空虛來填滿空虛的時間”。
那么,原本帶著原始野性的露營活動,一旦變成網紅和打卡方式,說它是中國“偽戶外愛好者”的Kitsch,也就不為過了。虛幻之后,還得重返現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