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7 09:17:18
每經記者|胥帥 夏冰 韓陽 朱萬平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楊煜 李明明 范芊芊 每經編輯|文多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變革,數字經濟則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手段。當數字化技術遇見碳中和,會發生什么?
數字技術和碳中和相互依靠,這不僅涉及政府,而且涉及千千萬萬家企業。
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今天(9月7日)將在成都舉行,活動由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導,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華環保聯合會、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委網信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
本次論壇將探討并向社會傳遞數字碳中和五大基本內涵,即數字空間唱響“雙碳”發展主旋律、數字平臺推動生態文明進入新境界、數字技術賦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數字經濟驅動低碳轉型新跨越、數字生活引領綠色低碳新風尚,積極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凝聚共識,發揮互聯網技術與資源優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這場盛會,與會專家、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將會共同向全社會詮釋,什么是數字碳中和。
主論壇直播地址與議程已附文末
碳中和需要數字技術
碳中和正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不僅會使傳統能源供給結構調整,也會讓各產業加快推進綠色轉型。
而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化將是最大的抓手。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尹正認為,數字化是促進實現碳中和的最佳武器。
如上文所說,本次論壇將探討并向社會傳遞數字碳中和五大基本內涵。這五大內涵要如何理解?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用“五個”和“兩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出了詮釋。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簡單說就五個字(數字、碳中和),兩個領域(數字化、碳中和)。”杜少中說,數字化是代指互聯網領域。數字化包括所有的數字技術、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碳中和”就是低碳、綠色,用現在最時尚的話說,就是“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樣的國家戰略目標。五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把兩個領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數字化助力綠色化。
杜少中還進一步解釋了數字碳中和的五個具體方面:
第一,通過數字化手段,在網絡空間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
第二,通過數字化手段,建設綠色發展的新平臺。
第三,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
第四,通過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來創新綠色技術,使我們的綠色發展更具有科學性,更具有發展的后勁。
第五,數字化助力綠色化,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
在這個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和手段實現低碳的消費,低碳的生活,形成綠色低碳生活的時尚。
但也要看到,數字技術其實有兩個特性,第一是高效互聯的優勢,第二則是其本身也是一個耗能的行業。據專家測算,互聯網行業在碳排放當中占總排放量的2%~4%,就是說假如總排放量是100億噸,那它也有2億噸,也是相當大的。
“但是把數字化和碳中和這兩個行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就是約定了數字手段,要為碳減排、碳中和服務,也就是我們要通過數字化的高效手段來實現綠碳的目標,促成綠色低碳發展。因此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領域。”杜少中談道。
平安證券的研報也提到,綠色經濟與數字經濟兩大領域能夠互相促進、協同發力: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于綠色經濟領域, 能夠有效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達成,助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面,綠色經濟理念能夠降低數字經濟的碳排放,幫助數字經濟實現更具環境友善性的可持續發展。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 圖片來源:新華社
九成企業愿意將數字化用于脫碳
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基本上來自工業、交通、樓宇及IT產業。實際上,這些高耗能領域的脫碳需要數字化的助力。行業中的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了數字化脫碳的關鍵。
據中泰證券研報,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發布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顯示,在技術上,約九成的企業愿意將數字化用于企業的碳治理,約七成的企業選擇通過碳資產管理實現成本優化;在減碳方式上,約七成企業傾向于選擇節能,近四成企業選擇推動能源替代,只有9%的企業表示將通過使用碳抵消這種被動方式來實現。
“我們會重點關注各大行業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的數字化機會和應用場景,使得項目在獲取投資的同時,也能獲得技術支持和產業資源的協同。”螞蟻集團社會公益與綠色發展事業群總裁彭翼捷表示。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數字碳中和還有一個可拓寬的新領域——區塊鏈。
“在螞蟻集團著手制定碳中和路線之前,我們咨詢了多個專業機構和專家的意見,我們發現了推進碳中和面臨的一些共通難點,比如碳中和全流程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碳減排行為真實可追溯等。因此,我們的碳中和團隊和螞蟻鏈團隊開始探索,是不是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點,使碳排放、碳減排、清結算、監管、審計等過程公開透明,相關記錄可隨時追溯查證。”彭翼捷說,他們推出了螞蟻鏈企業碳中和管理SaaS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提升企業碳管理效率及可信性。
螞蟻集團社會公益與綠色發展事業群總裁彭翼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平安證券分析師陳驍、魏偉從數字技術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綠色智能制造新模式前景廣闊、綠色建筑的數字技術解決方案三個維度分析了背后的市場潛力。
比如,在能源生產領域,數字技術能夠加快能源結構轉型的進程。對傳統化石能源而言, 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升其生產效率,從而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對于清潔/可再生能源而言, 數字技術能夠有效幫助解決其短板,對清潔能源的發展與普遍使用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數字技術促進工業生產方式的綠色精益化、工業能源管理的綠色智慧化和資源循環的綠色高效化,目前這仍處于規模化擴張窗口期,發展潛力巨大。
碳中和下的智慧城市趨勢
越來越多的數字碳中和場景逐漸浮現。這涉及的不是單個企業,而是千千萬萬企業組成的數字經濟產業。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報指出,碳中和也涉及智慧城市這一概念。隨著5G網絡、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落地,科技生態環境日趨成熟,城市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得以實現,有助于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難題。據統計,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規模為3080億美元,2023年規模將提升至7172億美元。
上海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參與研究和組建上海碳交易市場架構的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提到,目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正在大力建設碳排放數據管理監測平臺,“數智”控碳的數字化手段,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正在得到大力推廣,后續將成為碳排放數字化動態核算、數字碳中和的重要推動器。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電商、線上教育、視頻會議、線上醫療、云旅游、數字金融等數字經濟,是數字生活的載體和支撐,對于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降低了交通等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排放。”齊康向記者表示。
不可忽視數字生活在減碳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數字生活本身的碳排放。齊康認為:“目前數據中心電量已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5%以上,并且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成為影響能耗和碳排放達峰的關鍵變量。此外,電商快遞快速增長,由于塑料等包裝材料的循環化利用水平較低,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急需限制和控制使用、提升循環利用水平。”
對于數據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以及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也有自己的一個想法,“讓數據中心建到西部去”。
在他看來,中國西部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預期把這些能源不遠萬里傳到東部弄大數據,還不如把這些產業弄到西部去,就地使用太陽能、風能這些非化石能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專家建議:政府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創新
當前,節能降耗成為各地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這意味著政府和企業都需要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但是,不同的主體又該如何進行各具特色的數字創新?
“政府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一定要結合數字化的科技創新來發展。比如,政府在職能轉變過程中,要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制度改革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積極、充分地運用科技創新成果來提高運行效率,更好地服務社會公眾。”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對其中提到的制度創新,在賈康看來,其應該作為一個龍頭,處理好了就能打開我國科技創新的潛力空間。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碳達峰、碳中和、開展能源轉型其實給政府出了不少新題目,管理起來比過去要復雜。所以政府不光要懂數據,還要發展數據的水平和能力。
杜祥琬表示,政府和市場各有各的重要性,“政府要制定好政策,讓他們之間協調配合好,比如說傳統的電力和傳統的能源要逐步減少,而(新能源)那一頭要逐步增加,同時政策導向又要方向明確,不給社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杜少中更是強調,無論是碳達峰還是碳中和,都要形成良性社會互動,良性社會互動的主要構成,就是要政府很好地發揮作用,政府完成頂層設計,制定政策,倡導推動低碳發展。其次是企業要發揮碳減排、“碳中和”的主體作用。
至于企業方面,在賈康看來,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更要把自己的創新創業和數字化結合,“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都需要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數字化還要對接人工智能的智慧化。賈康認為,如何從生產經營戰略上形成高水平的定制化解決方案,是每一個企業主體都要處理好的大問題。
數字化的創新十分關鍵,螞蟻集團提出了發揮平臺優勢的思路。
彭翼捷介紹:“以螞蟻森林為例,螞蟻森林過去五年在‘公益激勵模式’積累了一些經驗,目前越來越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愿意加入進來,嘗試用數字化的方式推廣綠色低碳生活。”
齊康也提到,目前,已有企業在實現數字碳中和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比如碳阻跡等公司積累了相關行為的碳足跡數據庫,開發了會議碳排放核算等系統,為會議活動等實現碳中和提供了基礎。
記者:胥帥 夏冰 韓陽 朱萬平 李彪 實習記者 楊煜 李明明 范芊芊
編輯:文多
視覺:蔡沛君
排版:文多 馬原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主論壇直播頁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