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27 16:22:34
A股近日的下跌再度引發市場對抱團瓦解之擔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無不例外,不少重倉于此的偏股基金回撤明顯。不過,有部分基金經理在今年二季度時就開始另辟蹊徑,重倉了不少獨門個股,個別股價已在季內翻倍。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葉峰
基金二季報收官,基金經理個性選股方案再成業界討論熱點,部分獨門“牛股”振奮人心,卻也有“衰股”拖累業績。記者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二季度共有358只個股被單只基金重倉,其中,有14家基金公司攬入18只牛股,季內漲幅超過50%,且艾隆科技、華懋科技、銀河微電季后仍在上攻。
但另一方面,季內收跌的獨門重倉股多達155只,金元順安元啟季內獨門重倉9只個股行業之最,但除了華建集團季內收漲外,其余8只個股全部收跌。雖然多數基金經理都在回避抱團,但基金找“黑馬”風險猶在,個別偏股基金的個性化選股未成氣候。
18只獨門重倉股季內漲幅超50%
A股近日的下跌再度引發市場對抱團瓦解之擔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無不例外,不少重倉于此的偏股基金回撤明顯。不過,有部分基金經理在今年二季度時就開始另辟蹊徑,重倉了不少獨門個股,個別股價已在季內翻倍。
記者結合天相投顧數據統計,二季度共有358只個股被單只基金重倉,行業多覆蓋在機械設備、計算機、電子,部分白電及食品加工類別零星出現,整體來看,寄望回避抱團題材的基金經理紛紛把精力轉移至科創題材。
說明:二季度漲幅超50%獨門重倉股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內有18只獨門重倉股漲幅超50%,這些個股有且只有一只基金重倉,分屬于14家基金公司,其中拱東醫療、蘇寧環球、艾隆科技季內漲幅居前,分別達到124.66%、108.29%、106.10%,各納入大成健康產業、中科沃土轉型、創金ESG責任A。
但從季后表現以及昨天的領跌板塊來看,醫療、地產等遭受重創,上述拱東醫療、蘇寧環球股價季后已出現不小的區間跌幅。有分析指出,不排除主力撤退的同時“錯殺”相關概念股的可能,但就中報業績消化高估值的選股邏輯看,傳統抱團行業難以描繪高景氣主線,成長股應市被推上風口。
記者發現,在季內被獨門重倉的個股中,部分科技題材個股仍在季后上攻,包括艾隆科技在內,華懋科技、銀河微電等均實現10%以上的季后漲幅(截至7.26),華懋科技這段時間漲幅超過19%,被鵬華醫藥科技重倉。
但需指出的是,前述漲幅超50%的18只獨門重倉股中,截至7月26日收盤,已有13只個股股價進入7月后出現下跌,跌幅最大的為舒華體育,跌超10%以上的個股有9只。盡管個別基金持股集中度較低,但整體上依舊被個股回調所影響,凈值回撤明顯。
如靈活配置型基金當中,中科沃土轉型二季度內實現凈值增長率20.04%,獨門重配蘇寧環球8.97萬股,占基金資產凈值比5.58%。但隨著季后蘇寧環球出現超20%跌幅,基金凈值下跌明顯,Wind統計顯示,近一周跌幅達5.72%。
個別偏股基金“黑馬情結”未成氣候
獨門重倉的“黑馬情結”在業界由來已久,但上市公司數量今非昔比,基金經理的投研難度在增加,盡管回避抱團股風險開拓冷門路線,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個性化選股的策略在權益投資界未成氣候。
“體現在持股的穩定性方面,偏門投資的基金經理調倉的頻率不低。”有券商基金分析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已多次出現交易活躍但增量資金匱乏的局面,邊際資金有退潮的傾向,一些在市值波動相對平穩的品種被當做防御題材貫徹。“因此,部分獨門股不見得就是選股策略,更傾向于擇時。”
在他看來,上半年部分行業基本面已得到市場驗證,投資者信心得到提振,具備估值切換行情的演繹,特別是在金融、軍工、傳媒等方面屬性突出,促使個別基金經理另辟蹊徑以時間換空間。
事實上,圍繞低價和業績預期進行布局,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已把資源向ST板塊傾斜。嘉實優勢成長就在二季度內重倉了*ST米奧,持股39.29萬股,位列基金第二大重倉股,盡管該基金季內實現利潤超4744萬,但遺憾的是,基金凈值卻在近一個月下跌逾4%,*ST米奧7月以來跌幅也超過3%。
說明:金元順安元啟前十大重倉股(前九大均獨門重倉) 來源:Wind截圖
相較于大型基金公司的“黑馬情結”,中小型基金公司更盛,且集中于偏股型基金當中。記者注意到,二季度內,來自金元順安基金的繆瑋彬大量采用非主流個股,其管理的金元順安元啟前十大重倉股當中有九只獨門品種,包括保利聯合、渤海股份、湖南投資等,但從個股季內表現來看,這九只獨門重倉股中僅華建集團季內收漲1.69%,其余全部收跌。基金二季度凈值增長率為8.21%。
可見,基金經理掘黑制勝的情結猶在,勝算卻不高,尤其疊加政策面的影響,前述分析師還認為,一些疊加教輔概念的股票未來也面臨市值繼續萎縮的風險,反映出服務業或將步入強監管時代,對于醫美、醫療、食品等細分領域內個股應加大深度投研,盡早發現和回避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