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18 20:00:35
港股市場在今年上半年的IPO募資金額就名列全球第三,無論中概股越來越多的回歸,還是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對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支持,都客觀上促進了港股IPO市場的火熱,而這些無論對一些相關行業還是對投資者都意味著更多的機遇。
每經記者|袁東 每經編輯|吳永久
7月16日(周五)上午11點25分,原本在當日下跌近2%的港交所(00388,HK)股票在傳聞的刺激下15分鐘內快速拉紅,躥升為上漲4.5%。作為恒生指數成分股的港交所以往走勢都是四平八穩,像這樣15分鐘大漲6%的情況極為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場在今年上半年的IPO募資金額就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其中不乏知名企業的IPO,如快手、奈雪的茶以及百度、嗶哩嗶哩。一旦企業在以往的基礎上更加偏向于港股上市,相信那無論對港股市場地位的提升還是對港交所的股價上都會是正面的促進。
無論中概股越來越多的回歸,還是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對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支持,都客觀上促進了港股IPO市場的火熱,而這些無論對一些相關行業還是對投資者都意味著更多的機遇。
近年來,由于美股中概股種種的境遇,很多知名美股企業紛紛到港股市場二次上市。此前中國最為知名的互聯網巨頭均陸續回港上市,如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而僅在今年上半年百度、嗶哩嗶哩同樣回港二次上市。目前的港股市場可以說是匯集了我國絕大多數的互聯網龍頭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本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發布了關于《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就有“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的具體條款。
對于越來越火的中概股回港上市,富途證券投研團隊便對記者表示:“公司赴各地市場,通常有其自身的考慮,比如出于協議控制的公司則更傾向于上市條件較靈活的市場。例如生物科技等類型公司,傾向于在港股市場上市。目前香港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赴港上市近幾年將持續火熱,而回港二次上市則更多是出于公司自身融資和現狀考慮,當符合條件并有需要時,自身會進行二次上市。”
在2018年,港交所改革了其上市規則,鼓勵同股不同權企業、第二上市企業、以及生物科技企業上市。一些符合要求的生物科技公司甚至可以在未取得主營收入的情況下上市融資。而港交所也越來越成為了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首選地。
從上述改革以來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計有67家醫療健康公司IPO上市獲得2090億港元的融資,而有33家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簡稱為18A公司)獲得了870億港元的融資。
而隨著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場逐漸形成規模,在2019年12月恒生指數公司推出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HSHKBIO),反映包括18A公司在內的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整體表現(54只成分股當中包含21家18A公司)。自推出以來,HSHKBIO回報率達55%,相當于40%的年化回報率。而港交所還表示,2021年3月,華夏恒生香港生物科技指數ETF成為首只追蹤 HSHKBIO的交易所指數基金。該指數基金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興趣,自成立以來其管理資產總值增長了66%。在本年度香港所有新發行的ETF中,該基金在管理資產總值、資金流入和基金表現方面均排名第一。
富途證券投研團隊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以創新藥為主,探索的多為人類前沿的醫學治療方案,這類公司的順利融資會很好的推動人類醫學的進步,可是投資者也需要算清楚其中的估值定價水平,以及藥物研發概率,如果研發失敗,也會產生損失,所以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門檻不低。
而事實上,由于港股市場近期IPO市場的持續火熱,其一些港股IPO相關服務行業也是取得了較好的股價走勢。
事實上,內資券商在近些年來在港股市場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重要,成為港股市場最為重要的金融力量之一。據瑞恩資本的數據,在2019年和2020年兩年時間里共有305家企業IPO上市,而內資券商保薦的企業占比非常大。
(圖片數據來自瑞恩資本)
而港股上市的內資投行中,交銀國際年初至今便取得了一倍的漲幅。
有港股投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行是一個較依賴平臺和團隊的商業模式,更多是取決于自身的能力,經營效率更高、能提供更優質服務的金融企業一直都是有著不錯的市場競爭力。”
自從去年開始,港股打新致富的市場傳聞越來越多。由于港股打新中簽率比A股高很多,所以投資者的參與感相信也會高出不少。
根據市場數據,在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共迎46家新股上市,總募資額同比翻倍漲至2097億港元,位列全球第三。百度、嗶哩嗶哩、攜程、汽車之家等多家中概股巨頭回港,二次上市熱潮持續洶涌。時代天使、諾輝健康-B、快手等熱門新股成功領跑,首日翻倍的新股也不鮮見。持續火熱的港股新股IPO,直接推升投資者港股打新的熱情。
(上圖為富途證券提供的上半年港股新股一手賣出收益數據)
上述券商也表示,隨著赴港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況下,投資者更需要有一雙慧眼,并更多關注公司質地和估值,這樣才能長期處于高勝率的投資環境中。另外針對生物科技公司,他們還指出,生物科技公司要區分來看,具有優秀團隊、研發管線和市場拓展能力的公司,會更受到市場青睞,上漲概率和漲幅較高。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