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04 21:57:57
◎孟達自然保護區劃分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不允許有人為干擾,已經完全封閉,核心區外圍劃出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允許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2020年10月,青海互助縣北山林場曾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雪豹的影像。雪豹的出現,為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提供了新的證據,也令北山林場名氣大增。
每經記者 張懷水 青海循化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猶如踏入了一座綠色的生態屏障,舉目四望皆是蔥郁而茂盛的植被,牛羊悠然地吃著青草,山間的石頭上長滿了濕漉漉的苔蘚,腳下的泥土里還殘留著樹上掉下來的果實。
保護區內隨處可以見到牛羊
這是記者走進青海省循化縣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的真實感受。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也于近日在青海舉辦。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傳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生態環境部近日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并邀請媒體記者赴青海進行實地采訪。
6月2日~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采訪組來到青海省循化縣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互助縣北山林場,實地探訪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
“這邊是華北珍珠梅。再看另一邊,那是隱序南星,屬于國家級珍稀植物物種。”
保護區內介紹植物物種的標識牌
孟達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工程師彭瑜在介紹保護區內植被生長情況時,頻頻蹲下身來,為記者指點著山坡上一處又一處的植物進行詳細講解。
據介紹,孟達自然保護區是青海省建立的唯一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目的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的地帶,地形復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環境獨特,構成了高原上少有的優越生態環境,堪稱青藏高原的天然植物園,是天然的物種寶庫,被譽為“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
6月2日,記者在孟達自然保護區實地走訪時發現,平時幾乎從未見到過的植物品種在山間隨處可見,還都插上了標識牌。在山路兩旁的林間,不時能看見牛羊成群聚集。
孟達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馬學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內植物種類繁多,有野生種子植物85科、415屬、1005種,分別占青海種子植物總科數、屬數和種數的86.7%、67.7%和38.4%。青海僅見于孟達自然保護區的植物物種有31科60屬78種;保護區藥用植物豐富,共有77科326種,其中收藏在國家藥典的有44科81種。
根據我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名錄》,保護區有國家Ⅱ級瀕危保護植物12種(星葉草、桃兒七、紅花綠絨蒿、太白紅杉及蘭科植物),有國家Ⅲ級瀕危保護植物2種(黃芪、羽葉丁香),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花綠絨蒿,為我國特有種。
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談到對區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馬學良向記者介紹,保護區內劃分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不允許有人為干擾,已經完全封閉,核心區外圍劃出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允許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而實驗區則位于緩沖區周圍,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
“目前在實驗區,在可控范圍內,允許部分游客進入旅游觀光。”馬學良說。
彭瑜向記者介紹,自己主要負責保護區內植物的科研與監測、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過去,監測植物多樣性,主要靠人力上山采集樣本,自己在一年中穿爛了3雙運動鞋。“關鍵是上山采集帶回的樣本,等送到縣城就已經蔫了。現在,保護區內配備了攝像設備和紅外相機監測點,還有森林調查固定樣地,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
6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青海省互助縣北山林場。這里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的祁連山東南部,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
2020年10月,北山林場曾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雪豹的影像,當地村民稱其為象征吉祥的“大貓”。雪豹的出現,為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提供了新的證據,也令北山林場名氣大增。
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來得這里就猶如踏進了一座“綠色王國”——林場里樹木郁郁蔥蔥,腳下的泥土也長滿了綠草和苔蘚,旁邊的浪士當河水流湍急,不遠處還有飛瀑——這和人們印象中大西北的干旱、荒漠化形成了鮮明對比。
北山林場場長趙昌宏介紹,林區植被覆蓋度高達98%,林區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209種,其中藥用植物62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1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57種。“去年,中科院植物所在林區首次發現一級保護植物玉龍蕨。這充分說明了我們林區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區域。”
此外,林區初步查明有野生動物198種,其中魚類14種、兩棲類3種、爬行類2種、獸類40種、鳥類13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5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21種。除雪豹之外,這里還有斑尾榛雞、荒漠貓、黑鸛、黃嘴白鷺等珍稀動物,屬全省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地區之一。”趙昌宏說。
互助縣生態環境局局長馬俊饒有興致地帶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河邊,隨手用手舀了一口水便喝了下去。“浪士當河的水源達到了一類水的標準,可以直接飲用。”
北山林場里小河水流清澈
馬俊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和增項收入。北山林場現有從事森林資源管護的人員610名,其中正式職工86名,社會護林員184名,生態護林員253名,分散面積管護員87名。
“社會護林員、生態護林員的構成主要就是當地村民,通過財政補助和專項資金的使用,每位護林員每個月有1800元的工資,基本實現了一位護林員能夠養一家的效果。”
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局的統計,自1998年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北山林場通過采取禁止天然林采伐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加強森林管護和撫育等措施,林區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總量持續增長。
據介紹,當地森林蓄積量達到4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79.06%。林區森林生態功能逐步增強,森林植被逐步恢復,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擴大,數量增加。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