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07 14:47:03
◎桑百川認為,只有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才能夠吸引資金流、人流還有貨物流在海南聚集,使資本、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在海南不斷擴張,并形成產業基礎,這樣海南才能夠更快發展。
◎桑百川認為,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過程中,在企業經營許可、企業資質認證及配額管理等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放開,但前期這些經營權放開的同時,一定要和事中事后的監管結合起來。
每經記者|周程程 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近日,商務部等2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從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方面,明確28項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據海南省省長馮飛介紹,近年來盡管海南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客觀上來講,跟《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相比,跟國內先進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下一步,海南自由貿易港該如何繼續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在改善營商環境過程中,海南遇到哪些問題?眾多的政策利好出臺之后,又該如何更好落實?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
NBD:關于海南的發展,有專家認為,海南這些年發展比不上沿海一些經濟特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營商環境方面還有一些矛盾問題比較突出,越往基層越突出,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桑百川:我比較認同這種觀點。
營商環境的塑造對海南自貿港建設至關重要。海南建立經濟特區已有30多年,不過營商環境還是有較大的優化空間,例如行政效率還有待提高,特別是一些基層還存在辦事拖沓、不敢擔責等情況。
在當前海南自貿港發展機遇下,海南需要有開放的眼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及時代的使命擔當。另一方面,要讓干部能夠大膽闖、大膽試,可以設置容錯機制,從而全面提升行政效率。
NBD:您剛提到,營商環境的塑造對海南自貿港建設至關重要,請問這種重要性具體有哪些體現?
桑百川:自由貿易港的核心功能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塑造和推進自貿港建設本身是一脈相承的。
只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才能夠更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也只有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才能夠吸引資金流、人流還有貨物流在海南聚集,使資本、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在海南不斷擴張,并形成產業基礎,這樣海南才能夠更快發展。
NBD:從國家對海南自貿港的定位來看,其營商環境的建設不僅面對國內的企業,還將輻射到東南亞乃至全球發展的格局中。在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中,您認為海南目前基礎如何?
桑百川:海南目前的基礎相對薄弱,但是它充滿希望。
所謂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應該是按照國際的先進經貿規則標準,按照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的要求,去設計一整套制度體系。目前,海南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大背景下,正對標國際先進的經貿規則,在推進高水平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都已快速起步。
海口江東新區1.5級企業港項目工地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為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舉措。請問您對哪方面政策最為關注,這些措施能為海南營商環境改善帶來怎樣的突破?
桑百川:我最關注的是一些經營許可、認證、配額等方面的放松,例如進口食糖不納入關稅配額總量管理,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與貨物貿易相關的產品、管理和服務業務認證機構資質審批試點等。
未來這些措施的覆蓋面還可以進一步擴大,除了一些規定的領域外,其他領域應該盡量在企業經營許可、企業資質認證甚至是配額管理、數量限制等多方面放開。
當然,前期這些經營權放開的同時,一定要和事中事后的監管結合起來。
另外在維護經濟安全方面,事中事后監管所做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對進出口商品實行分類監管的原則——與國家安全無關的一些自動許可的貿易,在安全監管方面應該是放開的;而對于有可能沖擊到國家經濟安全的一些領域,在開放的過程中,應該實行相對嚴格的監管標準。這種分類監管的做法,我覺得是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
NBD:在政策落實方面,您有何建議?
桑百川:首先,原則上能夠有利于海南自貿港自由化便利化的一些措施,就應當交給海南先行先試,層層行政審批和多頭監管會導致海南無法放開手腳。
在具體的落實層面,應該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于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國內人員和境外人員,在管理制度上應該更趨近于公平對待的原則。
有了這樣的理念和思路,很多政策措施在符合法定標準的前提下可以自動實施,這能大大簡化行政審批的手續和環節。
此外,要把階段性的自由貿易港建設思路,和最終建成高水平自貿港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現在很多改革舉措以及推動貿易便利化的一些政策,更多是停留在第一階段的建設層面,也就是停留在實現2025年建設目標的層面。實際上,在落實政策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到2025年之后的建設要求,要對標自由貿易港發展的標準,和建設海南有機結合起來。要注重發展過程的銜接,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2025年之后。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