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8 17:41:09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亞洲經濟體正處于繁榮增長時期,其碳排放總量也呈上升趨勢。
◎政府應當創造動力和壓力,激勵社會的不同部分都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前進。
每經記者|張鐘尹 每經編輯|陳星
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等報告。
后疫情時代應該如何重振全球經濟,縮小日益增大的發展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報告強調,應解決衛生健康赤字、基礎設施赤字、綠色赤字和數字赤字四大“發展赤字”,以實現可持續復蘇。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指出,當前堅持多邊主義是消除全球發展赤字,恢復可持續復蘇的關鍵所在,全球應該加快疫苗接種,公平分配疫苗。
在減少綠色赤字方面,報告指出,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伴隨著碳排放快速增加,帶來了巨大氣候與環境壓力。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亞洲經濟體正處于繁榮增長時期,其碳排放總量也呈上升趨勢。從全球來看,亞洲是碳減排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
(圖片說明: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新聞發布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亞洲經濟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歷了快速增長。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在60%左右;此外,全球24億新中產階級人口中,將有90%來自亞太地區。然而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伴隨著碳排放快速增加,帶來了巨大氣候與環境壓力。
報告指出,2013年以后,中國的碳排放曲線開始趨于平緩。根據《2020年世界發展指標》,2016年,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和韓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排名相對靠前。中國、印度和日本的人均排放分別為7噸、2噸和9噸,人均水平并不突出。
報告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政府采取嚴格措施打破疫情傳播鏈條,相關政策顯著地改變了能源需求,許多國界關閉,人員流動受到限制,導致交通運輸減少以及消費模式改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減少。中國、印度和日本疫情下碳排放量都顯著下降。然而,疫情后經濟復蘇將拉動亞洲和全球排放量迅速反彈。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過去30年間幾乎翻番,應當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實現可持續復蘇?
德勤中國副總裁楊瑩指出,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大部分目標與企業有關。很多企業已經設立了碳減排目標指標,但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第一大挑戰是,企業認為它們的影響力無法量化,需要一個清晰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應對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大多數企業第一個方法是加大內部宣傳,大家節能環保。但這個問題要想取得關鍵性進展,還需要專業和量化的解決方案以及企業的執行能力。
中亞學院副院長梁子謙指出,目前世界各國采取氣候適應減緩措施應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包括采取新的可持續方式改善農業畜牧業生產、水資源保護采用清潔能源促進減排、研發綠色技術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等重要舉措。
從政府層面來看,如何與企業配合,共同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報告建議,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補貼、設立基金等方式,緩解企業可持續轉型的資金壓力,建立政企風險分擔機制。
報告提出,政府應當創造動力和壓力,激勵社會的不同部分都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前進。除了在國家層面提出綠色轉型目標,政府應將目標分解至地方政府層面和部門,通過資源轉移支付、碳市場交易等機制性安排將更多資源投入氣候友好型和綠色領域。
整體來看,報告指出,亞洲應成為全球可持續復蘇的重要引擎。較早緩解疫情的亞洲國家要加強對周邊鄰國的幫扶,加強聯防聯控,加快疫苗接種,為打開邊境恢復人員正常流動創造條件。發揮好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區域性開發金融機構及平臺的重要作用,與亞洲各國中長期、綠色投資金融機構和基金深度合作,利用好亞洲在數字技術創新發展上的優勢,確保區內供應鏈暢通,推動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推動綠色投資與數字化轉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