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30 16:13:49
◎在“十三五”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年均裝機規模將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
◎新能源存在一定靠天吃飯的特性,為此需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靈活調節能力,使得新能源更好地得到消納。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30日,國新辦就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碳中和目標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與利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伴隨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及發電量不斷增長,如何避免棄風棄光的現象備受關注。對此,每經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國家能源局將如何保證電力消納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國新網(劉健 攝)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對此回應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下,我國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但與此同時,不能一方面大力發展,一方面棄風棄光大量存在。要推動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主體,所以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多措并舉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納利用。
“十四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將迎來快速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在“十三五”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年均裝機規模將有大幅度的提升,裝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
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也將持續提升。李創軍認為,到“十四五”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主體。
“十四五”期間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還將大幅增加 圖片來源:新華社
大規模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至關重要。
前些年,由于新能源的開發和電力系統的消納能力不匹配,曾出現過棄風棄光比較突出的問題。
為此,2018年開始,國家能源局制定了“清潔能源消納三年行動計劃”。黃學農表示,從2018年到2020年,棄風棄光逐年好轉,風電光伏利用率大幅度上升,到2020年風電利用率已經達到97%,光伏利用率達到98%。“我們考察了世界各國的情況,這個水平在全世界領先。”
黃學農表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要推動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主體,所以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多措并舉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納利用。
具體舉措上,黃學農強調,國家能源局將統籌優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在滿足碳達峰碳中和需求的前提下,結合各個地區的新能源資源條件,包括土地等建設條件,特別是充分利用中東部地區相對較大的新能源并網消納空間,積極推動新能源就地開發利用。
黃學農表示,在西部、北部地區及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要科學規劃、布局一批以新能源為主的電源基地和電力輸送通道,實現新能源電力全局優化配置。
黃學農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要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
“電力系統一手牽著發電側,一手牽著用戶,過去發電設施隨著用戶需求在調整發電,發電、輸電、用電是同時完成的。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新能源存在一定靠天吃飯的特性,用戶用電需要可靠保障,這兩方面怎么融合、銜接起來,這就需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靈活調節能力,使得新能源更好地消納。”
黃學農介紹,在發電側,我國將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包括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的建設。
而在電網側,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特別要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的作用。
在用戶側,將推進終端電能替代特別是綠色電能替代,提高需求側響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黃學農表示,我國還要加快儲能的規模化發展,推動電力系統全面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體系。
“比如電動汽車,電力系統要給它充電,看似是一個供電任務,但通過技術的發展包括采取經濟性措施,完全可以讓電動汽車促進我們系統能力提升。”
黃學農說,電動汽車在低谷時,系統給它充電;而在用電高峰,可以讓電動汽車給系統放電。一輛電動汽車就可能成為電力系統的一個儲能裝置,如果涉及成千上萬大規模的電動汽車,那對電力系統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所以我們要加快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能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非常好的事情。”
此外,還要構建新能源消納長效機制。黃學農指出,具體有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在電網保障消納的基礎上,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等途徑,實現電源、電網、用戶、儲能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承擔清潔能源消納責任的機制。
二是統籌負荷側、電源側、電網側的資源,完善新能源調度機制,多維度提升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保障調節能力與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匹配。
三是要科學制定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目標。黃學農表示,要形成有利于新能源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整體優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各個地方風光資源不一樣、負荷情況不一樣、系統電網結構不一樣,要因地制宜,制定各地區的目標,充分利用系統消納能力,積極提升新能源發展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國新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