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7 18:10:20
每經記者 畢華章
315消費維權,房地產領域向來備受關注。
對多數市民而言,一套房屋,是打拼多年的主要資產,也是在這座城市立足的倚靠。它是一間居所,也是一顆定心丸。
粉巷君(ID:nbdfxcj)查閱諸多文書之后,看到了地產行業中的眾生相。
其中,既有市民購房交款后,開發商逾期交房的;也有交房多年卻遲遲無法辦理房產證的;既有建筑公司施工結束后卻無法討要墊付款的,也有因市民房貸違約被銀行起訴的……
每一件,于當事人而言,都頗為揪心。房地產維權,究竟應當怎樣才更有力?
常見的房地產維權案,與房產證相關的,數量不菲。
來看一件具體案例。
交款購房已六年的王女士(化名),為此已奔走頗多。
王女士于2015年花費60多萬元,購買了一套約94平米的商品房,并與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
這是位于碑林區的某城中村改造項目。
如果嚴格按照合同,開發商應當在2014年底前,將驗收合格的商品房交付王女士使用。并且應當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后720個工作日內,將辦理權屬登記需要由其提供的資料報產權登記機關備案(截止時間是2018年3月)。
不難看出,至少有兩步:按時交房;協助辦理房產證。
但是司空見慣,第一步就無法保證,交房時間延遲了5個月。至于第二步,最終對簿公堂。
直至2020年,開發商依然未將辦理權屬登記的相關資料報產權登記機關備案,未能協助王女士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她提起訴訟。
審理過程中,開發商還不愿承擔責任,辯解理由一堆。大意是,由于有關部門的行為造成商品房項目設計方案變更,致使項目驗收手續無法按時辦理,并非該公司違約。
王女士當然不能接受。法院也不予認可,一審判決開發商敗訴。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上訴后,二審法院認為:
案涉合同雖未標注有簽約時間,但雙方均認可是2014年、2015年左右簽約,而法院審理查明,早在2011年,碑林區城改辦就已要求開發商變更規劃。
也就是說,在開發商與王女士簽訂合同時,開發商就已明知該公司實際建設的房屋與規劃不符!
法院認為,在此背景下,雙方在簽約時作出了關于開發商于交房后,720個工作日提交備案資料的約定,為開發商留出了較長的合理履約期限。因此,開發商應依法承擔相應違約責任。
法院還指出,依據碑林區城改辦的文件,城改辦要求變更規劃是向開發商提出的要求,不應歸屬于行政行為。因此,開發商的上述理由不能成立。
不過話說回來,攤上這類官司,消費者維權操碎心是顯然的。
一句話,磨人。
這僅是冰山一角。
在裁判文書網上輸入“地產”,范圍選擇陜西省,不難找到歷年已公布的裁判文書,數量達十多萬條。
房地產行業的市場體量,的確夠大。
啟信寶數據顯示,2011至2020年,陜西省地產行業新增加了81267家企業。截至2020年底,陜西省地產行業企業數量達到75363家。
注:地產行業指與“地產”相關企業〡啟信寶
順便插一句,從地區分布來看,西安的地產企業數量最多,達到68494家,比排名第二的寶雞高出9倍。咸陽、渭南、榆林緊隨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時間范圍拉長來看,陜西的地產相關企業有不少已退出市場。
十年時間,陜西省地產企業注銷、吊銷數量均不少。注銷數量中固然有近幾年行業競爭加劇的因素,但是被吊銷的現象,值得警惕。
在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看來,常見的地產行業裁判文書涉及的糾紛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因開發商無法按時交房或者交房不符合雙方約定而產生糾紛;
逾期辦理房產證而產生糾紛;
購房資格、貸款無法獲得審批而產生的糾紛;
一房二賣或者房屋買賣后,房產被法院查封等引發糾紛。
從另一層面來看,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維權,市場評價也墊底。
就在上周,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去年的消費環境指數。
這項指數對準確把握消費環境狀況,改善消費環境,推進消費維權、社會共治都有益處,來自全省13個市(區)進行分層抽樣調查,覆蓋范圍廣闊。結果如下:
圖片來源〡粉巷君 制
全省十六個行業的消費環境指數,從高到低排名房地產倒數第一,可見一斑。
房地產類維權案例增加的數量顯而易見。
究竟是如何導致的?
在趙良善看來,這些糾紛表面上是基于雙方之間的合同關系而產生,實質則是多方面的因素:
從經濟角度而言,民眾購買能力增加,消費增多,糾紛自然也多。
從法律上,購房者維權意識增加,出現糾紛時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從市場主體上,開發商和購房者身份在法律的規制和管束下日漸平等,主體之間也容易產生各種博弈和糾紛。
地產業內人士,也有自己的觀察視角。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幾年市場節奏較快,高周轉下市場的亂象增多,購房者的維權意識也在增強。
“當然主要原因,其實還是行業本身還不太規范,造成了很多問題。”他說。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站在律師的角度,趙良善給的建議是,行業協會可以適當增加房地產行業的準入規則,以及黑名單制度,對于信用狀況較差的企業,排除在房地產行業之外。
“市場監管、房管等部門,應當定期加大對房地產企業的走訪、巡查、抽查、監督,避免房地產企業處于無實際經營,或無資金能力,或無工作人員,或可能利用房地產圈錢。”趙良善建議,對已被列入失信的企業,在拿地、貸款時,均應嚴格審查。
作為市場監管者,職能部門的聲音更有力。
從消費環境指數中的維權放心指數來看,依然相對較低。今年如何加強,是市場關心的焦點。
省市場監管局給出的答案是,將有多方面的舉措。
譬如,對經營者,將通過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提高其誠信守法意識,并且嚴打假冒偽劣、消費侵權、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對消費者,通過宣傳、曝光典型案例、發布消費警示提示等,提高其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同時,為解決消費者反映的“痛點”問題,行業主管部門將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消費者權益……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