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4 21:25:10
◎姚勁波建議,應該穩步推進“租購同權”落地,充分保障租房者權益。具體內容為,短期內,建議地方政府重點保護租房者基本權益,強化治理“隨意漲房租、突然被驅逐”等亂象,保護租賃雙方合法權益。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宋思艱
隨著全國進入“兩會時間”,人大代表委員們今年的關注重點和提案也成為熱點話題。
3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58同城方面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準備在“兩會”期間,提交三份書面建議,聚焦“推進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規范引導長租房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話題。
記者注意到,在2020年兩會首提職業技能培訓建議后,姚勁波今年再次關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關于國內長租房市場的建議中,姚勁波認為,國內長租房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其中,市場秩序亟待規范、一線城市租賃房源存在結構性失衡、“租購不同權”阻礙公共服務均衡化成為主要問題,對此,姚勁波提出包括加快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持續加大房源有效供給、穩步推進“租購同權”落地等建議。
此外,后疫情時期,線下服務將逐步恢復,線上服務等新業態仍將持續強勢發展,并為我國服務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能。姚勁波還針對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提出諸多建議。
姚勁波提到,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生活服務業迅速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服務逐漸線上化,催生了以無接觸服務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化生活服務不僅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且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促進“六穩六保”、提振消費、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
但受限于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服務標準不統一等因素,我國生活服務業數字化水平仍相對較低,廣大中小微企業轉型意愿不足,平臺企業缺乏集成式、低成本的數字產品服務。姚勁波建議從以下方面著力,加快推動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在強化政策引領,為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提供有力支撐方面,姚勁波建議主管部門加快制定細分領域的專項行動方案,幫助企業對“互聯網+生活服務業”的融合目標、路徑及重要性加深認知,轉變“不會轉”“不敢轉”的觀念。由于中小企業難以承擔長周期、大規模的數字化轉型投入,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對企業上云、購買數字化轉型設備、服務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尤其針對中小微企業需提供專項補貼,有效降低轉型成本。
而在構建商業體系,鼓勵平臺企業投入研發數字化轉型產品方面,姚勁波建議有關部門為提供解決方案及服務的平臺企業給予專項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其向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培訓從業人員,夯實轉型基礎;引導平臺企業對居民消費趨勢精準定向,定期發布大數據分析報告,供政府及市場主體參考,持續優化供給結構;加強對平臺企業的規范引導,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產品質量,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姚勁波表示,目前國內長租房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市場秩序亟待規范。一些長租公寓運營方采取“高進低出”“長收短付”“租金貸”等高風險經營模式,資金鏈斷裂現象時有發生,租房者被無故驅逐等情況屢見不鮮;部分租賃企業大量囤積房源,哄抬租金,擾亂市場秩序。二是一線城市租賃房源存在結構性失衡。
社科院2020年末發布的《中國住房需求報告》顯示,人口集中流入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租價格不斷上漲,市場供需矛盾持續存在。三是“租購不同權”阻礙公共服務均衡化。租房者在享受公共資源特別是子女教育權利、社會福利等方面,仍與購房者存在顯著差異。在中央“租購并舉”的頂層設計和“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建議從以下方面著力,推進長租房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對此,姚勁波建議加快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防范行業風險。
具體來說,姚勁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前期征求意見基礎上,盡快出臺更高級別的住房租賃上位法,各地政府可據此完善監管機制流程,規范長租房經營機構和人員從業行為;主管部門可與房產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合作對接,建立基于數字技術的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系統,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實現租房信息備案、交易、監管全流程線上化、實時化,動態處置低信用機構及從業人員,嚴防囤積房源、哄抬租金等違規操作;健全長租房經營機構資金監管制度,整頓租賃企業高風險經營行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保障行業健康有序運轉。
此外,姚勁波提到,應該持續加大房源有效供給,并向新市民群體傾斜。
姚勁波同時提到,應該穩步推進“租購同權”落地,充分保障租房者權益。具體內容為,短期內,建議地方政府重點保護租房者基本權益,強化治理“隨意漲房租、突然被驅逐”等亂象,保護租賃雙方合法權益;在中長期,各地可根據公共設施完備情況,逐步將公共服務與房產所有權松綁,推進其直接與人綁定,進而縮小租購之間權益差,促進落戶及教育、醫療等重點公共服務均衡化,實現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教育部2020年12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培育8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建設21個產教融合型城市,構建了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共有3萬多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但在調研過程中,姚勁波發現,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數量仍相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法規及政策缺位、企業獲益形式不清晰、申報辦學資質流程較長等,導致企業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為進一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此,姚勁波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培訓,鼓勵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但由于具體實施辦法一直未出臺,影響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協同性和可持續性。建議各地政府立足實際,加快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詳細方案,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權、責、利;持續健全校企合作協同及監督管理機制,規范職業教學過程中的標準、內容和考核辦法,明確校企分工。
第二,加大政策激勵與補貼力度,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建議教育、發改、稅務等主管部門出臺配套政策,對舉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企業以購買服務、稅收減免等形式予以扶持;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鼓勵學校與企業共建共享實訓基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滿足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鼓勵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全國性平臺企業申報國家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對已提出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進行制度明確,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第三,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縮短企業申報辦學的審批流程。建議進一步完善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各省市主管部門建設市場化、專業化、開放共享的地方職業教育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匯聚區域和行業關于人才供需、項目研發等各類信息,向校企雙方提供精準信息發布、檢索、推薦等服務,以實現高效匹配;進一步提升線下服務水平,簡化申報手續,縮短審批時長,為企業舉辦、參與職業教育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務,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和實效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