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4 12:52:14
劉永好建議,應繼續支持以家庭為核心的中小散戶適度養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幫助小散戶加快轉型升級。同時,對規模化養殖企業設置有梯度的準入資格,運用宏觀調控手段預防產能過剩。
每經記者 李詩琪 每經編輯 梁梟
正值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作為一名政協“老委員”和著名民營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再次亮相北京,并帶來6項提案。在3月3日由新希望集團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劉永好與多位集團高管亮相,介紹、解讀提案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民營企業發展、三農工作、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等依舊是劉永好關注的主要方向。而坐擁國內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之一,劉永好提案中有兩項均圍繞我國的生豬養殖,特別是育種事業。
劉永好直言:“豬的育種就好比手機芯片,缺了芯片就難弄了。但由于我國的原種豬不夠,品種、質量、性能不足,因此需要盡快地補這個短板,從而解決大家吃豬肉的問題。”
此次,劉永好還披露了一份名為“五五工程”的發展規劃文件。劉永好表示,新希望集團和永好鄉村振興公益基金會計劃在未來五年里,于農業及相關領域投資500億元,以助力鄉村振興,而這一工程也將成為新希望集團當前最重要的發展目標。
在生豬養殖方面,劉永好帶來了兩項提案,分別是“關于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提案,以及“關于引導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行業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前者指向了其對生豬育種方面的思考,后者則與國內豬周期的穩定發展有關。
“我們跟西方(養殖)產業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就是我們以前對育種的重視度不夠,大企業參與育種相對比較少,投入的資金不足,因此造成了滯后。但中國是全球養豬最多的國家,吃肉最多的國家,這種格局顯然是不對的。”劉永好說道。
新希望集團媒體溝通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詩琪 攝
在劉永好看來,最優的育種體系應該培育有競爭力的原種豬。基于這一看法,劉永好便提出了一個名為“豬芯片”的理論,也就是說,要像重視芯片一樣重視育種。他表示,國家應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攻關項目。對此,新希望集團還準備投資30億元,用于生豬原種程序的培育和選種等方面。
而在推動生豬養殖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方面,劉永好表示,近年來,非洲豬瘟給國內的養豬產業帶來了巨大考驗,國內母豬存欄量在2019年下降了48%,進而導致豬肉價格暴漲,“豬肉自由”的話題更是被廣泛議論。
對此,劉永好建議,應繼續支持以家庭為核心的中小散戶適度養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幫助小散戶加快轉型升級。同時,對規模化養殖企業設置有梯度的準入資格,運用宏觀調控手段預防產能過剩。
劉永好同時建議,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聯合相關部門,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實現飼料、育種、養殖、屠宰、加工、消費終端各環節數據共享,密切監測全產業發展動態,定向定時公布相關產能數據,引導理性投資,以降低豬周期波動幅度,減少信息滯后帶來的豬周期波動的風險。
除了生豬養殖,劉永好的其他提案則指向了鄉村振興和民營企業的組織再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民營企業的扶貧事業中,劉永好曾作為倡導者和發起人之一,提出了“光彩事業項目”,多年來在老少邊窮地區的產業扶貧投資已超50億元。而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劉永好也再度發出了新的倡議。
劉永好建議道,要發起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倡議,鼓勵更多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同時,也要發揮財政資金投入引領作用,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支持鄉村產業發展。
而在鄉村人才培養層面,劉永好表示,要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時加強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引導涉農企業輸出成熟的農業人才培養方法和產業管理經驗,關注鄉村人才梯隊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集團還宣布,將此前的“綠領公益慈善基金會”升級為“永好鄉村振興公益慈善基金會”,并計劃將在未來五年開展鄉村產業振興、解決就業、綠領培訓、小微幫扶、樣板示范等五大工程,以新希望集團為實施主體,新增500億元投資用于振興鄉村產業。
農業之外,劉永好亦提出了其對民營企業組織再造的思考和觀點。他表示:“在今天,我們的制造企業絕大多數還是傳統企業,而好多的企業的創始人已經50歲、60歲甚至更大年齡了,怎么樣做好傳承?怎么樣讓傳統企業在新的格局下有新的成長?數字加傳統產業無疑是轉型的方向,但是往往一轉,卻發現并不容易。”
對此,劉永好稱,要將組織再造和文化再造以數字化的方法結合起來,以新商業文明促進轉型升級。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