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7 09:25:38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12月3日,證券業協會通報,對中誠信國際、大公國際進行約談;11日,人民銀行組織召開的信用評級行業發展座談會,議題之一便是如何解決信用債市場國企的信用評級集中度過高問題;14日上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發布消息,東方金誠原總經理金永授、東方金誠江蘇分公司原總經理崔潤海被“雙開”;14日晚,北京證監局公告稱,暫停東方金誠評級業務期限三個月。
監管層的密集動作,意味著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整肅行動已經拉開帷幕。毋庸諱言,這輪整肅的導火索,是永煤集團、華晨集團等高評級信用債券毫無征兆地出現違約行為。Wind數據顯示,自2014年債市發生首例違約至今,共有46只發行時主體評級為AAA的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而今年以來,以“20永煤SCP003”為首的違約債券就達32只,占比近70%。高等級債券密集違約,沖擊了整個信用債市場,相似企業的債券發行利率上升,一些企業的發債計劃被迫中止,投資者對債券市場的信心遭受打擊。
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積弊深重,早已是“房間中的大象”,遭遇整肅并不讓人意外。央行前述會議就指出,近年來,我國評級行業在統一規則、完善監管、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評級虛高、區分度不足、事前預警功能弱等問題。
作為債券市場的“看門人”,評級機構充當著連接買方(投資者)和賣方(發債企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信用評級是企業發債的必選動作,評級高低決定了企業發債成本的高低甚至成功與否;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參照信用評級,對不同企業給予不同的風險定價。中國評級機構目前暴露出的問題,和債券市場的長期剛性兌付、對評級依賴作用弱等客觀原因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評級機構過于看重短期經濟利益,將服務重心放在了方便企業發債上,而不是站在服務投資者的立場,為投資者提供可靠的評級服務。
迎合賣方需求,短期內或許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但評級機構在為企業債券評級的同時,占主導地位的買方也在為評級機構進行“評級”,低質量的評級報告恰如企業惡化的現金流,是評級機構“信用等級”的致命減分項。
評級機構服務賣方的經營導向,已經到了必須轉向服務買方的時候——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需要大力發展債券這一直接融資市場,信用評級機構必須站在買方立場,專業、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真實信用等級,才能讓不同企業以不同的價格獲得債券融資,扭轉“評級不到AA融不到資”的怪象,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中國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外資深度融入中國債券市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投資國債和大型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債上,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只有向境外投資者提供與國際評級機構同等甚至質量更高的評級服務,才能真正讓外資進入中國的信用債市場,為中國經濟提供更精準的助力。
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但這勢在必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