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1 22:39:23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旭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此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需求側改革指的是哪些方面?
中泰證券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需求側改革的主要落腳點在投資與消費。
投資方面,更多是如何化解制約投資落地見效的瓶頸;消費方面,主要在于國民經濟主要部門之間如何分配,是否進一步向居民部門傾斜。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紹東認為,居民消費需求、企業投資需求、政府購買需求三者構成了完整的需求體系,而三類需求的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都能夠誘發新的供給。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們在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專用醫療設備等方面的供給短板,政府和企業都將在這些方面加大投資力度,這就產生了巨量需求,從而為相關產業擴大供給、提檔升級提供重大機遇。
同時,疫情促使人們生活方式的調整,居民消費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并有效激發了電商物流、在線教育等方面的供給擴容。
政治局會議還要求,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劉志彪認為,消費是現代經濟成長的發動機,也是國家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破除擴大消費性需求的障礙,要擴大消費能力,消費能力與收入水平以及分配結構有關。與此同時,還要提高消費品質、完善消費條件以及發展服務消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正向拉動1.7個百分點,與前兩個季度相比由負轉正。三季度GDP增長4.9%,消費拉動作用明顯。
會議指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區域經濟學部教授施紅撰文指出,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夠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從質量看,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居民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需要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記者注意到,11月,江蘇省發改委等14部門發布《關于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的實施意見》,要求大力提升供給質量和靈活性,適應短期需求新變化。增加供貨渠道,增強生產彈性著重解決已有需求在境內“買不到”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在9月組織召開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視頻會。
會議要求,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要順勢而為培育壯大抗疫中涌現出來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激發新興領域的發展活力,擴展傳統領域新需求,努力開拓新的商品消費領域,著力挖掘幸福產業服務消費需求,加緊補上產業鏈突出短板,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持續釋放需求潛力,建立健全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