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8 08:36:00
每經評論員 李蕾
“養老”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日前,為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破解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難題,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這是在2000年,我國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之后人口發展的又一個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多部門支持物業企業發力“物業服務+養老服務”,為探索新型養老模式指明了一條不同于以往的路徑。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這三種養老方式搭建起了我國養老體系的基礎框架,其中社區養老處于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向上承接的是機構養老的壓力,向下則可以彌補居家養老的很多短板。但在過去,社區養老存在著服務主體不明確、扶持力度有限等問題,而引入物業服務顯然可以為社區養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首先,物業企業發展養老服務本身就有不錯的基礎。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的小區物業覆蓋率逐年提升,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網絡,很多服務都可以以此為載體展開。目前,部分物業已經在提供一些比較基礎性的養老服務了,但力度還不夠。此次《意見》提出,要盤活小區既有公共房屋和設施,閑置和低效使用的公共房屋和設施可交由物業服務企業統一改造用于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增設無障礙通道、提供地面防滑、加裝扶手;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因地制宜地開辦小區老年餐桌,提供送餐上門服務等。這些措施,都是意在把養老服務做得更深、更實。
其次,對于發展養老服務,物業企業也有需求。最近有一個地產大佬在公開發言中表示,房地產已經進入“后開發時代”,未來醫療、健康這一類的不動產將是“后開發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別。在“后開發”時代,能夠開拓養老服務這樣的新市場自然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傳統物業的轉型升級。再加上《意見》也提出探索開展居家老年人上門醫療衛生服務,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開辦社區醫務室、護理站等醫療機構,這里面也存在很大機會。
最后還有一點也很值得關注,那就是《意見》提出配置智慧養老服務設施、豐富智慧養老服務形式、創新智慧養老產品供給,從多個方面支持打造“互聯網+養老”模式。事實上,社區智能化已經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在早期就將“互聯網+養老”的理念和模式植入,可以借助物聯網、遠程智能安防監控、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進一步提升社區的養老服務能力。
總而言之,目前單一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支撐中國這種多層次且需求復雜的養老現狀,推動物業企業加入養老服務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嘗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