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3 17:29:17
創業者。
每經記者 陳夢妤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創業第二年,藍綠雙城創始合伙人、董事長曹舟南從容了不少。
相比于一年前站在舞臺中央的興奮和緊張,如今的他已經不需要再重復介紹自己為什么要創業、藍綠雙城名字的由來,而是更多地感謝參與他“共建互聯”理念的豪華朋友圈,尤其是資本領域——光大、五礦、中鐵、中交、國開金融、平安不動產、云南投資、浙商資產等等。
2018年去職綠城后,曹舟南的這番創業一度低調。直到去年11月1日,曹舟南首次帶領5位合伙人現身接受媒體采訪,并正式亮出新招牌——藍綠雙城。
曹舟南一手創建了綠城的代建板塊,也令代建業務銷售額一度占據了其近1/3,穩居行業首位。曹舟南本人,就是代建領域的“活招牌”。這就不難解釋,在藍綠雙城初期落定的17個項目中,12個為代建項目。
那段時間,曹舟南一直在反思,他經常跑北京、深圳等地,找了很多領導討論產業和行業,然后比對他10多年前手寫的第一份代建合同,他覺得這種商業模式提出來后出現問題,他是有責任的。
在此背景下,曹舟南提出的共建便是純代建(售價-地價為基數,售價對賭)、融資代建、小股操盤、合作開發,這也是他創業的基本商業邏輯。
今年,曹舟南升級了共建的概念,囊括了資本、產業、供方、同行、客戶五大方面,其中同行共建是他較為擔心的領域。“我經常告誡我的同事必須保持很大的耐心。中國企業家有一個共同點,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但今天我很高興,萬科、中南建設、德信等都來了,唯一不確定的就是要保持耐心,很多同行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也可能走出第二條路、第三條路,我對此充滿期待。”
曹舟南不再像去年一樣身兼主持人并承擔超過90%的提問,他把主持話筒交給了新加入的融信集團原首席營銷官張文龍。兩個小時的媒體會,除了自己的必答問題外,曹舟南更多的是為其他合伙人做補充說明。
這一年,曹舟南的朋友圈成了藍綠雙城的項目發布平臺,拿地、簽約、招聘等等,幾乎天天都有好消息。
“這種拼你們是不可想象的,到今天這么多的項目,這些項目你總得去看過,要談、要測算,這個工作量就不可想象,一系列事情相當于反思整個行業40年,再展望未來行業40年。”
他交出的成績單是這樣的:團隊發展由初創的4個人發展到今天810人,項目由最初14個發展到現在落地63個,下轄子分公司共計44家,土地儲備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可售貨值超過1000億元,今年實現銷售業績約70億元。
“這兩年創業最樸素想法是想把品質做好,不想追求規模,也不想背負規模與其他方面的壓力。”所以現在,對曹舟南來說,他有了更多如何做好事情的壓力、精益求精的壓力。
藍綠雙城發展很快,“人努力,天幫忙,也要感謝我的合作伙伴”。
個性鮮明,奉行“做事先做人”,再加上藍綠雙城的合伙人機制和最初制定的完善激勵體系,曹舟南追隨者眾,僅這一年,就有張文龍和老綠城人余海濤、倪武英新加入合伙人行列,出現在媒體會上。
用分管品牌和行政的合伙人孔景玲的話說,這一機制的顯著特點就是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大家在分配問題上想得比較清楚,有相對靈活的激勵體系,有實股,有虛擬股權,也有利潤分紅、員工跟投等。
前段時間,藍綠雙城又進入了戰投,曹舟南對此表示,共建項目需要資金,目前我們手上有60多個項目,假設一個項目需要投入5000萬元,整體就需要30億元,所以資金問題也是很現實的。
對于引入戰投是否會稀釋部分股權,曹舟南絲毫不擔心,“在此前的設計中合伙人是一致行動人關系,所以我及團隊對于藍綠雙城的管控不存在問題”。
而關于這一模式下的產品品質,曹舟南依舊敢說敢言。
去年的媒體會上,曹舟南曾表示,“如果有一天你們反映,藍綠雙城做得很爛,產品品質、服務品質都很爛,我一定把規模壓到最低,個位數。”
今年再次被問及,曹舟南回復稱,11月1日是共建者大會,今后每年如期召開,說明我們這家公司的運營是健康的,品質是過硬的,發展是好的,媒體、客戶每年必須相當比例參與大會,起的是外部監督作用。假設有一天是1萬人參與,我們會邀請起碼1000名左右的客戶。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品質問題,1000個客戶來了那這個會議肯定是開不下去的。你說得這么好、這么多,到底能不能做到?共建方、投資人關心的是我投的錢有沒有認真履約、有沒有兜底、有沒有對賭。
“我個人認為共建會從總體上帶來房價平移或者下降的可能性,品質方面的競爭會十分慘烈。理論上,藍綠雙城從設計到營造有優勢,但如果出現品質問題,那就交給人家來做。”
共建是曹舟南在綠城未能實現的理想,他希望能在藍綠雙城實現。
從體制內出發,綠城10年,創業兩年,曹舟南還是當初那個為行業激情澎湃的理想狂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