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5 15:29:42
每經記者|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肖世清 每經編輯|段煉
10月15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今日開展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5000億元和7天期逆回購操作500億元,利率分別維持2.95%和2.2%,今日實現凈投放55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因10月16日有2000億元MLF到期,10月已是央行連續第3月到期超額續作MLF。在此之前,8月央行投放7000億元,到期5500億元,凈投放1500億元;9月投放6000億元,到期2000億元,凈投放4000億元。
那么在維持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央行加大中長期流動性投放力度原因為何?釋放了何種貨幣政策信號?
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最近幾個月市場資金狀況,特別是長期資金偏緊,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上行。為此,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采取“逆回購+MLF”組合。”他還表示,今日剛公布的CPI和PPI數據顯示通脹仍在合理區間,預計短期內降準和降息概率下降。
回顧前月的流動性投放情況,10月央行頗有“縮短放長”的意味。8月、9月央行頻繁開展7天期、14天期回購操作,向市場投放短期流動性。
10月至今央行首次開展逆回購操作,且連續3月到期超額續作MLF。對此,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表明央行正在向銀行體系補充中長期流動性,釋放’穩貨幣’信號。”
他分析指出,四季度銀行壓降結構性存款任務依然很重,亟需尋找替代性穩定資金來源,對MLF需求較大。可以看到,6月監管層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以來,作為替代品種,銀行同業存單發行持續“量價齊升”:9月1年期股份制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均值達到3.02%;進入10月,1年期股份制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仍在上行,14日升至3.13%,已明顯高于1年期MLF操作利率(2.95%)。比價效應下,當前銀行對MLF操作的需求很大,這是本月MLF超額續作的一個重要原因。伴隨央行加大對銀行體系中長期性流動性投放力度,10月中期市場利率也有望結束此前的持續上持升過程,“穩貨幣”效應有望在短期和中期市場利率方面得到全面體現。這意味著5月中下旬以來的“緊貨幣”過程有望告一段落,資金面將由“緊”轉“穩”。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認為:“緩解銀行負債荒,超額續作MLF成常態。超額續作MLF補充銀行中期流動性也是注重緩解銀行近期持續的負債端壓力。”他表示,在央行自4月末起逐步收緊貨幣、流動性投放減少、政府債券發行放量、信貸投放規模較大、財政支出節奏較慢和壓降結構性存款的多重壓力下,銀行負債端缺乏的問題逐步顯現,超儲率走低、同業存單利率快速攀升。
在溫彬看來,隨著貨幣政策從應對疫情到回歸常態,以及疊加政府債券要在今年10月底前發行完畢等因素的影響,最近幾個月市場資金狀況,特別是長期資金偏緊,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上行。為此,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采取“逆回購+MLF”組合,一方面使市場短期利率保持在央行政策利率水平附近,另一方面在最近三個月內超量投放MLF,保持市場長期利率水平總體穩定,滿足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和降低融資成本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央行行長易綱在《中國金融》雜志撰文指出,要盡可能長時間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促進居民儲蓄和收入合理增長。他說,我國貨幣政策堅持穩健取向,保持在正常貨幣政策區間,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國家。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總體上有利于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人民幣資產的全球競爭力,幫助我們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此外,在昨日的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表示,人民銀行將根據形勢變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貨幣環境。
展望下階段,王青表示,降準是向銀行補充中長期流動性的最直接手段,但會釋放較為強烈的貨幣寬松信號,不符合當前政策目標。本月MLF超額續作,意味著短期內實施降準的可能性下降。此外,MLF利率不變符合市場預期,預計20日公布的LPR報價也將保持不變。
溫彬認為,未來兩個月,已發行政府債券的資金將加快支出,有助于年底前流動性改善,同時,今日剛公布的CPI和PPI數據顯示通脹仍在合理區間,預計短期內降準和降息概率下降,央行將繼續利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明明指出,10月央行延續大規模MLF操作,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在年內結構性存款壓降持續、超儲率維持低位的背景下,預計MLF超額續作將成常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