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3 21:22:13
每經特約評論員 鄭瓊潔 王高鳳 成凱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作出一系列部署。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和經貿縱橫交錯結構性轉向的雙重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我國企業國外市場份額受到較大沖擊。
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應著眼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新活力,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疫后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美國頻頻打壓中興、華為并對我國實施“科技脫鉤”的背景下,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增強科技競爭力已刻不容緩。從消費端來看,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技術含量較低、中低端產品同質性較高、品牌個性化不強、消費升級動力不足等問題。從國際產業鏈看,我國目前處于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企業數量較少,多數企業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導致外貿依存度和波動性偏高,處于分工和專業化下游容易被卡,空間受要素成本和外需成長性約束等問題。
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消費量級的激發和產業鏈升級“卡脖子”問題突破,是提高經濟供給質量、打通“雙循環”的關鍵攻堅點。因此,要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制定重大技術創新計劃和規劃,支持民營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提高創新研發獎補力度,實施戰略目標明確、產業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幫助民營企業明晰產業集群或成立行業商協會等,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和價值鏈,積極參與專業化協作配套,在細分領域和細分市場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
數字賦能內循環,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一方面,用數字經濟改造傳統產業,延長產業生命周期,優化經濟存量;另一方面,基于數字經濟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創新經濟增量,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同時,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系統建設。具體來看,一是鼓勵企業積極投身新基建建設;二是積極培育新型消費;三是鼓勵企業融入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大格局,形成內部分工和專業化分工模式。
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系統建設。一是重視國內市場與“一帶一路”國家業務開拓。二是積極暢通日韓歐產業鏈。三是加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全球戰略布局。
受疫情和復雜的政治形勢影響,我國有的企業在全球價值鏈攀升中嚴重受阻。因此,要加快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發力,推動以消費升級為導向的產業鏈升級,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建立健全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在產業鏈上培育更多的“隱形冠軍”。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完善本土化供應鏈,打破跨國公司對高技術、關鍵部件和材料的壟斷。
其次,在全球價值鏈上培育更多“鏈主”。提升產業控制能力,強化治理結構的建設。以設計、研發、技術標準等為優勢,組織供應網絡中的企業群體進行生產。
再次,加強產業鏈上下游要素協同發展。實現產業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之間的高度協調,實現產業鏈、技術鏈、資金鏈、人才鏈之間的有機融合和配合,幫助企業提升上下游產業鏈韌性。
在筆者的調研中,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普遍反映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首先,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為凸出,疫情下更是成為困擾眾多企業的難題。其次,企業希望再減輕稅負。再次,相關審批流程復雜。最后,相關行業標準缺乏。一些企業積極尋求創新,江蘇省一家環保行業企業表示,公司在國內首創電觸媒阻垢合金配方,但目前暫未找到類似阻垢效果、作用聚力耐腐蝕性等檢測的相關標準和檢測方法。在銷售過程中缺乏第三方出具的阻垢率及耐腐蝕檢測報告。
因此,優化“雙循環”新格局下營商環境,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及快速的制度創新優勢,以應對新的情景。
具體來看,一是加大信貸支持。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企業的合力,繼續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信貸投放力度,保障企業資金流暢通。加快企業相關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提高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要繼續完善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增加中小企業信貸,與銀行共擔風險。
二是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從減、免、退、降等方面著手,減輕企業負擔,全力支持企業恢復生產。
三是簡化相關審批流程。進一步降低審批成本、提高審批效率。推動物流運輸體制改革,簡化相關審批流程,深化交通樞紐改革,提升多式聯運效率;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建設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暢通的智慧交通。
四是加快推動相關行業標準制定。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組織行業力量積極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制定。
(作者鄭瓊潔為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南京市社科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專家;王高鳳為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成凱為西安建筑大學碩士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