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1 23:42:18
每經評論員 王麗娜
國慶黃金周在即,大數據“殺熟”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再度引發熱議。從網友評論中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網約車等領域仍然存在不少大數據“殺熟”行為。
近年來,大數據“殺熟”問題引發消費者廣泛關注。去年7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針對大數據“殺熟”問題開展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普遍或很普遍;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游和網約車等消費場景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而大數據“殺熟”又比較具有隱蔽性,維權往往難以舉證;被調查者認為規范和減少大數據“殺熟”行為的最有效途徑是加強監管。
大數據“殺熟”存在于多個行業且形式多種多樣。就旅游行業來說,旅行的目的在于放松身心,因此大多數用戶遭遇“價格歧視”一般會選擇忍氣吞聲,若是訴諸法律或投訴,從時間上來看總是有點得不償失。此外,部分用戶對價格并沒有那么敏感,鑒于大數據“殺熟”的隱蔽性,有時候也很難發現自己遭遇了“價格歧視”。
實際上,大數據殺的“熟”,恰恰是平臺上黏性較高的用戶,即老顧客。在以往傳統的夫妻店,老顧客往往會受到優待。而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千人千面”的算法可以更好地助力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但將大數據運用在“看人下菜碟”上,同樣的商品或服務,經常購買的人反而要付出更高的價格,這無疑是一種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不符合商業倫理。
某種程度上,用戶可以接受平臺為了“拉新”給予新用戶較大優惠,卻普遍不能接受同一商品不同價格這樣的“價格歧視”。平臺有失公允的交易規則,本質上會提高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眾所周知,互聯網的一大優勢便在于減少或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效率。如若平臺憑借企業與用戶的信息不對稱或消費者對于價格的不敏感,進行大數據“殺熟”,則無異于殺雞取卵,長遠來看,最終損害的也是平臺的利益。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發的《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游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征的旅游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兑幎ā穼⒂?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規定》正式實施后,大數據“殺熟”是否會得到明顯遏制,包括在線旅游企業在內的互聯網平臺對《規定》的態度如何,懲罰措施能不能跟得上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指向用戶是否能夠避免成為任平臺宰割的“小白”?
正所謂“得用戶者得天下”,大數據時代,生意的路徑精簡了,但信任反而更加不能降級。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是近兩年開始實施的電子商務法,還是即將落地的《規定》,都可以說是監管層面針對諸如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實行的與時俱進的措施。
不過,筆者認為,從源頭上減少甚至杜絕大數據“殺熟”行為的關鍵,在于一個提高和一個降低,即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維權成本?!兑幎ā烽_了個好頭,為其他行業遏制大數據“殺熟”提供了參考,但還遠遠不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