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閉門造車,外貿企業手上長期訂單實際是增加的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03 09:00:40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0fc6b75c.jpe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BH%2BjRnFDDgO0kjbfrdiUxUr6ob0%3D

“在內外兩個大循環的驅動下,下半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呈現V型的反彈走勢,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給出了這個充滿信心的答案。

 盡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蒙上了陰霾,但中國經濟半年報卻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成功實現由負轉正。

 

60b6accd.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F0HV3yUUq5PayRbiLGucGvKXNQ%3D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為疫后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定了藍圖。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在下半年是否會繼續強勢復蘇?出口、投資、消費等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三四季度將有怎樣的表現?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和調整?對于這一系列疑問,魏建國向《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深入闡釋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雙循環”將助力國內產業鏈形成閉環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NBD: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雙循環”的概念?

d4318d65.jpe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419Zrz%2FxoLyW%2BEaHEbwrXB6Gu30%3D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魏建國:這句話非常重要,它是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格局的路線圖和風向標。這句話至少釋放了3個信號。

第一,經歷這次疫情后,我國經濟方針、路線進行了重大調整,更加強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二,這句話進一步闡明,未來我們要以國內消費市場為主,盡快建立一個比較開放、穩定、安全的大循環經濟體制。不僅包括制造業體制、管理體制,還包括產業鏈和供應鏈。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發現,盡管中國具備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但在芯片、高端IT產業、汽車零部件的關鍵技術和領域,仍然受制于美國和歐洲。

比如湖北省汽車零配件企業占全國規模的60%左右,盡管復工復產,但由于缺乏國外核心零配件的供應,仍然影響到大眾、現代、通用等汽車企業的生產。

所以,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就是希望通過修煉內功,能夠形成產業鏈的閉環,從上游到下游,從產業鏈、供應鏈到銷售鏈,能夠不受到外界的干擾。

第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適應消費者、市場和全球的需要,尤其是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勁,為中國產業發展拓寬空間,也給全球提供“中國機遇”。

NBD:過去,我們經常提到挖掘內需潛力,拓寬外需空間。這次為什么強調大循環的概念?什么是大循環?

魏建國:我認為大循環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僅是生產制造的循環,還包括消費、人力的培訓、科技創新以及進出口相關政策等,范圍更廣,領域更全,產業鏈更長,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僅是擴大消費和拉動內需,還包括制造業的循環,農產品、輕工業品消費市場的循環,制造業建設項目的循環,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投資貿易的循環。通過這種循環來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避免我們面臨突如其來的事件時,導致經濟出現更大的損失和沖擊。

當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回到自力更生的狀態,而是國內一個循環體系,國外也有一個循環體系,兩者之間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實現1+1大于2的效果,為打造穩定、開放、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奠定基礎。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今年進出口規模有望超去年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NBD:7月公布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由負轉正,傳遞出哪些信號?

魏建國:中國經濟的這份半年報有很多亮點,至少也傳遞出3個方面的信號。

第一,中國在這場全球抗疫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經濟恢復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提供了信心和希望。

第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抗疫最艱難的時候,二季度GDP走出了V型的走勢,全年經濟的表現可能會更加靚麗。

a46f4709.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J5O%2Fu13NCgappbRioOWFcqye4k%3D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第三,從分項指標來看,6月份進出口由負轉正,消費、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大幅收窄,說明中國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的措施是有效的,道路是正確的。對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示范作用。

3624a40c.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dtgA4jl%2F2flxOx8AduI%2Fxv0Nz%2Bk%3D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NBD:有觀點認為,6月我國進出口增速由負轉正,是受到“搶出口”等因素影響,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您如何預判下半年外貿走勢?

魏建國:中國外貿的獨特優勢在于集加工貿易、一般貿易、跨境電商三種貿易方式于一體,有利于在出口受沖擊之際提供“解壓閥”和“減震墊”。

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外貿出現了很多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中跨境電商迅速發展,許多外貿企業利用跨境電商在歐美市場獲得了更多的訂單。今年,中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有可能位列全球第一。

另外,今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有望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從走勢來看,2020年外貿走勢將“前低后高”,二季度持續恢復,三季度比較高,四季度實現“翹尾”。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三季度后內需將出現井噴式發展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NBD:在全球外需疲軟的環境下,今年下半年國內市場的表現將會如何?

魏建國:內需是下半年中國經濟恢復并持續反彈的關鍵所在。

今年,中央多次提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世界上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能力提出雙循環制的發展格局,必須具備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和日益增長的消費潛力。

677dc849.jpeg?Expires=19119447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dqE3cpiLHb3%2BmFbUvPlUqiejt2g%3D

我國月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位:億元)數據來源:Wind

通過打造雙循環的格局,不僅可以鞏固我國傳統產業的優勢,也能促進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新途徑。

內需什么時候開始發力?我認為進入三季度就已經開始了。三季度最大的表現是人員的流動,它會帶動整個交通、信息、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流動。全國多個城市的電影院、博物館、大型商超已經逐步開放。

而到了四季度,進博會將在今年11月份舉辦,預計參展面積、跨國公司的數量均可能超過往屆。這些因素都會對內需的恢復和反彈奠定基礎。

b58c8135.png?Expires=19119447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cy09sz4ZlVQSArl%2BvED3sF8lD0E%3D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認為,在三季度之后,中國內需會有一個“井噴式”發展的周期。

NBD:對于某些外媒所報道的疫情加速外資撤離,您怎么看?中國市場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魏建國:所謂外資撤離潮是完全沒有依據的說法。

今年上半年,我國吸引外資雖然同比下降1.3%,但總體是好于預期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9.5個百分點。7月份吸引外資的增速很可能由負轉正,全年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望能超過去年的水平。

67a9c117.jpeg?Expires=19119447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8IONNIuZAWztYgEq8OyeFgGDR0%3D

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Wind

今年是我國外商投資法實施的第一年,圍繞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國家出臺了一攬子舉措。過去,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資國,不過從美國當前疫情來看,今年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資國。

此外,疫情在我國催生了大批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發展迅猛。中國快遞日均包裹量早已超過億件,今后物流還將進一步提速。隨著各地鼓勵消費政策力度不斷加碼,新型消費也將持續快速增長。

基于這些利好因素,下半年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繼續增長,而我國也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東盟“逆襲”將會延續下去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NBD:今年以來,東盟反超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您認為這是暫時現象還是長期趨勢?

魏建國:我認為東盟與中國的貿易規模未來一定會超過美國和歐洲,但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到來如此之快。

未來中國外貿國別結構將會發生很大變化。從中國海關公布的外貿數據來分析,第一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6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歐盟、美國和東盟;第二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3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第三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2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非洲、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第四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1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俄羅斯、巴西和印度。

但我們看到,這四大方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e7c6cbc0.jpeg?Expires=19119447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lBnHBZhJ%2BGjoq9edr3lfDShsHaA%3D

近期我國與東盟進出口總額(單位:萬美元) 數據來源:Wind

首先,東盟反超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的簽署,這種“逆襲”將會延續下去。

其次,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有可能超過中日,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內地與香港特區未來的貿易額也有可能大幅提高。

在第三方陣中,非洲有可能異軍突起,甚至有可能從第三方陣上升至第二方陣。

而在第四方陣中,俄羅斯潛力巨大,有可能躋身我國貿易伙伴的前兩個方陣中。

NBD:疫情加速了全球經貿格局的演化,中國的角色發生了哪些改變?

魏建國:中國在全球抗疫過程中的表現有目共睹,抗疫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復工復產恢復經濟。

我們看到,今年以來,巴斯夫、寶馬、大眾集團相繼擴大在華投資,預計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外資項目落地。

美國中國商會最近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0%的在華美國企業還要繼續留在中國,而且他們中有很多都把盈利部分作為再投資。

這說明,全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變大了,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為外商投資企業最佳的投資熱土。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全球“四個東移”趨勢日漸明顯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NBD: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格局將會出現怎樣的調整和變化?

魏建國:后疫情時代,整個世界經濟格局會出現“四個東移”的現象。

首先是產業的東移。過去全球有三大制造業基地,一個集中在北美區域,由美國作為軸心帶動加拿大和墨西哥;另一個在歐洲,也是老牌的全球制造業中心;第三個在亞太,由日本、韓國和中國作為主體發展。

但在疫情結束后,這種格局會發生變化——北美和歐洲這兩個老牌制造業中心會趨于衰弱,整個中心會向東亞轉移,向中國轉移。

第二個轉移是技術的轉移。先進的技術總是會朝著最大的市場轉移,中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現在,我國最新推出的自貿區負面清單減少到30項,自貿區以外的地區是33項,估計今后還會減少,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開放政策出臺,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入駐中國市場。

除了產業和技術以外,人才和資本的東移趨勢也是顯著的。疫情過后,全球無論是生產鏈、供應鏈、服務鏈都會朝東亞這塊轉移,這對東亞來說是很難得的歷史機遇。把RCEP做好,東亞和整個亞洲以后就有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引擎。

NBD:當前,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次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這是否會拖累中國經濟?全球經濟何時能夠復蘇?

魏建國:首先,全球疫情一直存在不確定性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持續到明年。但歐洲已經基本穩定,韓國和日本也已基本控制住疫情。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拉美和非洲,也就是第三波疫情的傳播。

其次,從中國出口結構來看,很大一部分是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然,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資也是增加的。我們和經貿部門交流,發現外貿企業手上的長期訂單實際是增加的。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疫情期間,全球治理呈現碎片化,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升溫,一些大型基建、汽車、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受到影響。未來,我們需要在無人機、航空、疫苗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上下工夫,這同樣也是我們相對薄弱的環節。

我認為,各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經濟復蘇的進度也不同,但總體來看,全球經濟的復蘇有望在2021年到來。

 

41b4ef18.png?Expires=19119447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2BvPRuTUKtqJU78AdenGplndy2yo%3D

記者手記|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的變與不變

中國經濟半年報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由負轉正,走出V型的反彈趨勢,讓人眼前一亮。

2020年“下半場”,中國經濟如何走,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方針也為疫后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定了新藍圖,指明了新方向。

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繼續復蘇的趨勢不會變,但經濟發展的思路有了新變化。

在變與不變的關鍵時刻,市場對權威聲音的期待顯得尤為迫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抓住這一關鍵時間節點,聯系并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從雙循環新格局、經濟發展新變化、全球經濟格局新調整等多個角度,對下半年中國和全球經濟進行多維度的剖析和展望。

作為一名曾經主抓全國外貿工作的副部級官員,也是國內知名經濟學家,魏建國在接受記者專訪的過程中,不僅深入剖析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對促成產業鏈閉環的重要意義,而且敏銳地預判,中國今年進出口規模有望超過去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或將超過美國坐上全球頭把交椅。而在作出這一系列研判的背后,他所代表的老一輩學者那種治學嚴謹的態度,以及條分縷析的縝密邏輯,都給記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1bbd2ce3.png?Expires=19119447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ZKsjAqDH%2ByxcZSlsCUA2d1YlsSw%3D

記者:張懷水

編輯:陳旭

視覺:劉陽

排版:陳旭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內外兩個大循環的驅動下,下半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呈現V型的反彈走勢,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給出了這個充滿信心的答案。 盡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蒙上了陰霾,但中國經濟半年報卻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成功實現由負轉正。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為疫后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定了藍圖。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在下半年是否會繼續強勢復蘇?出口、投資、消費等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三四季度將有怎樣的表現?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和調整?對于這一系列疑問,魏建國向《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深入闡釋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雙循環”將助力國內產業鏈形成閉環 NBD: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雙循環”的概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魏建國:這句話非常重要,它是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格局的路線圖和風向標。這句話至少釋放了3個信號。 第一,經歷這次疫情后,我國經濟方針、路線進行了重大調整,更加強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二,這句話進一步闡明,未來我們要以國內消費市場為主,盡快建立一個比較開放、穩定、安全的大循環經濟體制。不僅包括制造業體制、管理體制,還包括產業鏈和供應鏈。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發現,盡管中國具備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但在芯片、高端IT產業、汽車零部件的關鍵技術和領域,仍然受制于美國和歐洲。 比如湖北省汽車零配件企業占全國規模的60%左右,盡管復工復產,但由于缺乏國外核心零配件的供應,仍然影響到大眾、現代、通用等汽車企業的生產。 所以,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就是希望通過修煉內功,能夠形成產業鏈的閉環,從上游到下游,從產業鏈、供應鏈到銷售鏈,能夠不受到外界的干擾。 第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適應消費者、市場和全球的需要,尤其是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勁,為中國產業發展拓寬空間,也給全球提供“中國機遇”。 NBD:過去,我們經常提到挖掘內需潛力,拓寬外需空間。這次為什么強調大循環的概念?什么是大循環? 魏建國:我認為大循環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僅是生產制造的循環,還包括消費、人力的培訓、科技創新以及進出口相關政策等,范圍更廣,領域更全,產業鏈更長,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僅是擴大消費和拉動內需,還包括制造業的循環,農產品、輕工業品消費市場的循環,制造業建設項目的循環,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投資貿易的循環。通過這種循環來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避免我們面臨突如其來的事件時,導致經濟出現更大的損失和沖擊。 當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回到自力更生的狀態,而是國內一個循環體系,國外也有一個循環體系,兩者之間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實現1+1大于2的效果,為打造穩定、開放、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奠定基礎。 今年進出口規模有望超去年 NBD:7月公布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由負轉正,傳遞出哪些信號? 魏建國:中國經濟的這份半年報有很多亮點,至少也傳遞出3個方面的信號。 第一,中國在這場全球抗疫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經濟恢復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提供了信心和希望。 第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抗疫最艱難的時候,二季度GDP走出了V型的走勢,全年經濟的表現可能會更加靚麗。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第三,從分項指標來看,6月份進出口由負轉正,消費、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大幅收窄,說明中國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的措施是有效的,道路是正確的。對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示范作用。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NBD:有觀點認為,6月我國進出口增速由負轉正,是受到“搶出口”等因素影響,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您如何預判下半年外貿走勢? 魏建國:中國外貿的獨特優勢在于集加工貿易、一般貿易、跨境電商三種貿易方式于一體,有利于在出口受沖擊之際提供“解壓閥”和“減震墊”。 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外貿出現了很多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中跨境電商迅速發展,許多外貿企業利用跨境電商在歐美市場獲得了更多的訂單。今年,中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有可能位列全球第一。 另外,今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有望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從走勢來看,2020年外貿走勢將“前低后高”,二季度持續恢復,三季度比較高,四季度實現“翹尾”。 三季度后內需將出現井噴式發展 NBD:在全球外需疲軟的環境下,今年下半年國內市場的表現將會如何? 魏建國:內需是下半年中國經濟恢復并持續反彈的關鍵所在。 今年,中央多次提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世界上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能力提出雙循環制的發展格局,必須具備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和日益增長的消費潛力。 我國月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位:億元)數據來源:Wind 通過打造雙循環的格局,不僅可以鞏固我國傳統產業的優勢,也能促進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新途徑。 內需什么時候開始發力?我認為進入三季度就已經開始了。三季度最大的表現是人員的流動,它會帶動整個交通、信息、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流動。全國多個城市的電影院、博物館、大型商超已經逐步開放。 而到了四季度,進博會將在今年11月份舉辦,預計參展面積、跨國公司的數量均可能超過往屆。這些因素都會對內需的恢復和反彈奠定基礎。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認為,在三季度之后,中國內需會有一個“井噴式”發展的周期。 NBD:對于某些外媒所報道的疫情加速外資撤離,您怎么看?中國市場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魏建國:所謂外資撤離潮是完全沒有依據的說法。 今年上半年,我國吸引外資雖然同比下降1.3%,但總體是好于預期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9.5個百分點。7月份吸引外資的增速很可能由負轉正,全年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望能超過去年的水平。 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Wind 今年是我國外商投資法實施的第一年,圍繞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國家出臺了一攬子舉措。過去,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資國,不過從美國當前疫情來看,今年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資國。 此外,疫情在我國催生了大批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發展迅猛。中國快遞日均包裹量早已超過億件,今后物流還將進一步提速。隨著各地鼓勵消費政策力度不斷加碼,新型消費也將持續快速增長。 基于這些利好因素,下半年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繼續增長,而我國也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東盟“逆襲”將會延續下去 NBD:今年以來,東盟反超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您認為這是暫時現象還是長期趨勢? 魏建國:我認為東盟與中國的貿易規模未來一定會超過美國和歐洲,但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到來如此之快。 未來中國外貿國別結構將會發生很大變化。從中國海關公布的外貿數據來分析,第一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6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歐盟、美國和東盟;第二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3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第三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2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非洲、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第四方陣雙邊貿易額集中在1000億美元左右,依次為俄羅斯、巴西和印度。 但我們看到,這四大方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近期我國與東盟進出口總額(單位:萬美元)數據來源:Wind 首先,東盟反超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隨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的簽署,這種“逆襲”將會延續下去。 其次,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有可能超過中日,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內地與香港特區未來的貿易額也有可能大幅提高。 在第三方陣中,非洲有可能異軍突起,甚至有可能從第三方陣上升至第二方陣。 而在第四方陣中,俄羅斯潛力巨大,有可能躋身我國貿易伙伴的前兩個方陣中。 NBD:疫情加速了全球經貿格局的演化,中國的角色發生了哪些改變? 魏建國:中國在全球抗疫過程中的表現有目共睹,抗疫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復工復產恢復經濟。 我們看到,今年以來,巴斯夫、寶馬、大眾集團相繼擴大在華投資,預計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外資項目落地。 美國中國商會最近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0%的在華美國企業還要繼續留在中國,而且他們中有很多都把盈利部分作為再投資。 這說明,全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變大了,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為外商投資企業最佳的投資熱土。 全球“四個東移”趨勢日漸明顯 NBD: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格局將會出現怎樣的調整和變化? 魏建國:后疫情時代,整個世界經濟格局會出現“四個東移”的現象。 首先是產業的東移。過去全球有三大制造業基地,一個集中在北美區域,由美國作為軸心帶動加拿大和墨西哥;另一個在歐洲,也是老牌的全球制造業中心;第三個在亞太,由日本、韓國和中國作為主體發展。 但在疫情結束后,這種格局會發生變化——北美和歐洲這兩個老牌制造業中心會趨于衰弱,整個中心會向東亞轉移,向中國轉移。 第二個轉移是技術的轉移。先進的技術總是會朝著最大的市場轉移,中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現在,我國最新推出的自貿區負面清單減少到30項,自貿區以外的地區是33項,估計今后還會減少,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開放政策出臺,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入駐中國市場。 除了產業和技術以外,人才和資本的東移趨勢也是顯著的。疫情過后,全球無論是生產鏈、供應鏈、服務鏈都會朝東亞這塊轉移,這對東亞來說是很難得的歷史機遇。把RCEP做好,東亞和整個亞洲以后就有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引擎。 NBD:當前,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次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這是否會拖累中國經濟?全球經濟何時能夠復蘇? 魏建國:首先,全球疫情一直存在不確定性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持續到明年。但歐洲已經基本穩定,韓國和日本也已基本控制住疫情。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拉美和非洲,也就是第三波疫情的傳播。 其次,從中國出口結構來看,很大一部分是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然,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資也是增加的。我們和經貿部門交流,發現外貿企業手上的長期訂單實際是增加的。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疫情期間,全球治理呈現碎片化,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升溫,一些大型基建、汽車、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受到影響。未來,我們需要在無人機、航空、疫苗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上下工夫,這同樣也是我們相對薄弱的環節。 我認為,各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經濟復蘇的進度也不同,但總體來看,全球經濟的復蘇有望在2021年到來。 記者手記|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的變與不變 中國經濟半年報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二季度GDP由負轉正,走出V型的反彈趨勢,讓人眼前一亮。 2020年“下半場”,中國經濟如何走,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方針也為疫后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定了新藍圖,指明了新方向。 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繼續復蘇的趨勢不會變,但經濟發展的思路有了新變化。 在變與不變的關鍵時刻,市場對權威聲音的期待顯得尤為迫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抓住這一關鍵時間節點,聯系并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從雙循環新格局、經濟發展新變化、全球經濟格局新調整等多個角度,對下半年中國和全球經濟進行多維度的剖析和展望。 作為一名曾經主抓全國外貿工作的副部級官員,也是國內知名經濟學家,魏建國在接受記者專訪的過程中,不僅深入剖析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對促成產業鏈閉環的重要意義,而且敏銳地預判,中國今年進出口規模有望超過去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或將超過美國坐上全球頭把交椅。而在作出這一系列研判的背后,他所代表的老一輩學者那種治學嚴謹的態度,以及條分縷析的縝密邏輯,都給記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記者:張懷水 編輯:陳旭 視覺:劉陽 排版:陳旭牟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国内综合网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v |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成a人亚洲欧美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