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02 20:22:20
據招股書,在邏輯工藝領域,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然而,中芯國際營收仍以成熟工藝產品為主。
每經記者 朱成祥 每經編輯 湯輝
6月1日晚間,上交所網站披露中芯國際招股說明書,該公司赴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
此次中芯國際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占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25%,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其中,40%資金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20%作為其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剩余40%補充流動資金。
若中芯國際成功于科創板IPO,其200億元的融資規模,勢必將超過中國通號105億元融資額,創下科創板融資新紀錄。
這200億中,80億元將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而該項目的載體為中芯南方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南方”)。招股書顯示,該項目規劃月產能3.5萬片,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是中國大陸第一條FinFET工藝生產線。
在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領域,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能力是衡量企業技術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半導體Foundry(晶圓代工廠)中,臺積電于2015年完成16納米工藝量產,2018年完成7納米工藝量產;格羅方德分別于2015年、2018年完成14納米、12納米工藝量產;聯華電子于2017年完成14納米工藝量產;而中芯國際則于2019年實現14納米工藝量產。
從上述信息可知,晶圓代工廠中,中芯國際工藝水平目前僅次于臺積電和格羅方德,大約與聯華電子處于同一水平線(三星、英特爾為IDM廠商,因而未列入排名)。
而中芯南方,正是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除了中芯南方外,中芯國際控股子公司中芯上海也擁有一條主要技術節點為14納米及以下工藝的12英寸產線,不過該產線定位于“先進工藝研發平臺”,而中芯南方上述產線則定位于“先進工藝平臺”。
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截圖
晶圓代工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中芯國際表示:“為持續追趕世界先進工藝,不斷升級現有工藝技術平臺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并保證充足的產能以滿足訂單生產需求,提高核心競爭力,公司需要持續進行巨額的資金投入。”
2018年1月30日,中芯南方增資擴股,注冊資本由2.10億美元增至35億美元。2020年5月15日,中芯南方與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一期、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一期、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簽訂《增資擴股協議》,擬增資30億美元至65億美元。
其中,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分別增資15億美元、7.5億美元,中芯國際全資子公司中芯控股增資7.5億美元。
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研發費用占比遠超同行。2019年,中芯國際研發費用4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22%;而同期臺積電、聯華電子、華虹半導體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9%、8%、7%。
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截圖
目前,中芯國際主要在研項目12個,包括先進和成熟工藝制程、特色工藝制程的現有項目升級工作和新產品研發項目。參與研發人員共約700人,其中14納米FinFET衍生技術平臺開發約100人,N+1(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技術)工藝技術研發約為300人。可以見得,14納米及以下工藝,便是中芯國際當下研發的“重頭戲”。
雖然中芯國際對中芯南方投入巨資,且中芯南方也為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但目前中芯南方仍處于虧損之中。2019年,中芯南方總資產275.13億元,凈資產236.87億元,凈利潤-6.52億元。對此,中芯國際表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南方仍處于開辦期,其運營的12英寸先進制程產線處于試生產階段。
據招股書,在邏輯工藝領域,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然而,中芯國際營收仍以成熟工藝產品為主。
2019年,中芯國際營收220.18億元,其中主要收入來源于集成電路晶圓代工,2019年該部分收入合計199.94億元。從細分工藝制程來看,40/45納米、55/65納米以及0.15/0.18微米為營收主力,2019年營收占晶圓代工收入比重分別為17.37%、27.30%以及38.55%,合計83.22%。
而14及28納米先進制程,中芯國際2019年營收為8.64億元,占晶圓代工收入比重僅為4.32%。要知道,2017年、2018年,14及28納米工藝營收分別為16.34億元、12.45億元,占比分別為8.12%、6.19%。即2017年至2019年,中芯國際14及28納米工藝營收逐年下滑,營收占比持續下降。
來源:中芯國際招股書截圖
記者觀察到,早在2002年,中芯國際就實現0.18微米的全面技術認證和量產。對于公司2019年營收占比接近40%的0.15/0.18微米工藝,《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其先進程度致電中芯國際董事會辦公室,不過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0.15/0.18微米工藝并不意味著低端,數字芯片需要先進制程,模擬、射頻芯片則不需要特別先進的制程。先進制程對應的電源電壓很低,但很多芯片電壓低了反而做不了。一般來說,CPU、GPU、FPGA等等才需要先進制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