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揭秘“科創國家隊”的創新方法論航天信息董事長馬天暉:我們不墨守成規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9:05:23

面對互聯網巨頭和獨角獸企業掀起的創新大潮,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突圍?面對區塊鏈技術和AI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趨勢,IT行業上市央企如何找到信心與定力?對此,航天系統出身的馬天暉顯得從容而自信。作為上市央企航天信息的掌舵人,在承擔央企責任的同時,馬天暉也嘗試打破思維邊界,在商業模式創新、區塊鏈技術探索、牽手BAT合作、完善競爭機制等方面找出創新方法論。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相關上公司:航天信息(600271,SH)

市值:309.32億元

核心競爭力:擁有全面國產化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軟硬件技術及產品,以智慧化為特色的IT系統的設計、集成、實施能力及大數據運維服務能力,線下線上一體化的營銷服務網絡體系。

機構眼中的公司:以信息安全為核心技術的IT行業高新技術國有上市公司。

02f5fd01.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hVM7F0%2BC%2FEV32wPput7b4X00Di4%3D

面對互聯網巨頭和獨角獸企業掀起的創新大潮,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突圍?面對區塊鏈技術和AI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趨勢,IT行業上市央企如何找到信心與定力?

面對這些問題,航天系統出身的馬天暉顯得從容而自信。作為上市央企航天信息的掌舵人,在承擔央企責任的同時,馬天暉也嘗試打破思維邊界,在商業模式創新、區塊鏈技術探索、牽手BAT合作、完善競爭機制等方面找出創新方法論。

航天信息是由央企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控股、以信息安全為核心技術的IT行業高新技術國有上市公司。2020年初,每日經濟新聞《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再度走進航天信息,探尋這家兼具央企和科技企業氣質的上市公司。

“我們不墨守成規。我一直相信,只要下決心去投入,沒有什么干不成。”訪談中,創新是馬天暉提及的高頻詞。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企業都需要進行顛覆式的創新。

面對疫情下的新形勢,馬天暉認為,盡管疫情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但與此同時,也催化了部分行業的轉型與重構,創造了新的需求和場景。


打開視頻,聽航天信息董事長馬天暉說說創新方法論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談創新:很苦很累不能停,要投入老百姓關心的場景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創新很苦、很累、存在一系列風險。我國的航天技術能從被‘封鎖’走向超越,離不開航天人的艱苦奮斗和持續創新,我國的航天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的奮斗史。中國人很聰明也有能力,只要下決心自己干,肯定是能干出來的。”訪談之初,馬天暉就以航天為例詮釋了創新的重要性。

而在治理上市公司的過程中,創新也是馬天暉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航天信息無論在基礎能力、內涵,還是作為央企上市公司責任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墨守成規。我一直相信,只要下決心去投入,沒有什么干不成。最怕的是不愿意投入,不愿意創新,總想走捷徑拿現成的東西來用。所以要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發展。”馬天暉說,“我們充分重視和尊重基層研發人員的創造力,傾聽他們的意愿和訴求,這也是航天信息創新的根本。”

8b78501d.jpe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f3gWH5tpDkiOgiJ8o%2FAAJjitVek%3D

那么,怎樣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

對此,馬天暉給出了兩個方法論:技術創新角度,高度重視研發體系建設,對現有各研發單位的職責進行界定、優化分工關系;在管理創新方面,進一步簡化管理、激活組織,提升市場化的運營能力與客戶響應速度,研究構建更加敏捷高效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

馬天暉以航天信息新的業務板塊——信息技術應用創新(以下簡稱信創)舉例稱,在信創板塊,除了機構的調整整合,在其他方面也將進行創新,包括沒有人員編制的限制、激勵政策靈活自主等。

不過,創新并非易事,馬天暉認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只是為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商業模式創新則決定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持續盈利的能力。

“外地的務工者丟失身份證很麻煩,而身份證自助申辦終端解決了異地辦理的麻煩;通過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社區安裝智慧政務自助終端實現電子政務,幫助老百姓便捷辦理業務,這都是值得記錄的創新案例。”馬天暉舉例稱,商業模式創新并非一定要用在那些“高大上”的場景中,更需要“接地氣”,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不論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助力天津市疫苗追溯監管平臺上線,實現生產流通、接種者、接種機構、監管者全方位打通;亦或是助力港澳出入境實現“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查驗模式,均是通過觀察并解決工作、生活中的“痛點”進行的創新。

相較平常,突發疫情給企業帶來的考驗更大,怎樣通過創新激發企業的潛在活力,是必須思考的問題。馬天暉表示,盡管疫情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但與此同時,也催化了部分行業的轉型與重構,創造了新的需求和場景、新的產業鏈組織模式、新的經營管理和工作生活方式,特別是整體加速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云化的發展進程。航天信息通過轉變思維,為用戶提供智能開票、智能辦稅、線上簽約、商事審批等產品及服務,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打硬仗”。

在馬天暉看來,航天信息服務的1700多萬政企用戶背后,是龐大的個人用戶群體,“比如,現在疫苗追溯監管平臺雖然解決的是疫苗的問題,但是進一步推廣可以延伸到特藥、特種器材等更多領域,從而解決更多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b3d84687.jpe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jlIZvHRFJ9GGCnpna0ueIiVL50%3D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談牽手互聯網企業:走到一起的默契很足,合作學習不是喊口號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在互聯網時代,很難有企業能憑一己之力取得成功。不同標簽、風格各異的企業開展合作也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梳理航天信息近幾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合作伙伴的范圍也在不斷延伸,阿里、京東、騰訊等企業均進入其朋友圈。

“跟誰合作很重要,在什么平臺上合作也很重要。這就像兩個人結婚一樣,既是優勢互補,同時又有共同理念、共同價值觀、共同目標。”馬天暉認為,能夠合作也說明他們認為航天信息是受尊敬的、有價值的企業。更重要的是大家發展理念不謀而合,這也說明傳統IT企業和新興互聯網企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家的共識越來越多。

天暉認為,BAT以前主要面對C端用戶,而在近些年也逐漸由線上走到線下,服務對象的覆蓋面也在向B端、G端延伸;航天信息的主要用戶在B端和G端,但近幾年也打造線上營銷平臺,部分業務從線下轉入線上。雖然企業背景不同,但走到一起的默契很足。

當被問及與BAT的合作形式時,馬天暉稱,“那肯定是實質性的合作。我也跟我的團隊講,做企業一定要務實,做浮夸的事情沒有意義,最終都是要通過市場去檢驗。去年,我們和阿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智慧產業、企業財稅業務、政務業務、區塊鏈、企業市場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并按照時間節點推進。我們與京東、騰訊等知名企業同樣建立了合作關系,也和京東成立了合資公司。” 

和BAT企業合作的過程,馬天暉認為這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從對市場的認知,從對技術的理解以及對客戶的體驗,這些方面我們都在積極學習。互聯網企業的靈活機制、創新能力、互聯網思維、更重視研發投入、沒有更多約束考核是需要我們學習的。但同時更要意識到,通過合作進行學習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全體員工從思想觀念、理念、行為準則、文化等方面取長補短。”

“我們與互聯網企業在某些領域有競爭,但主流卻是如何在更多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建立起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更多企業都能參與進來,一起成長進步。”對于未來航天信息朋友圈的構建,馬天暉還有很多設想。

b9486a1e.jpeg?Expires=190563898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Wf0gxqpUEzBUQj34UM9zMNB5KkI%3D

圖片來源:攝圖網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談區塊鏈應用:信息安全是基礎,行業更加嚴謹、務實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當下,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斷發展迭代。航天信息作為信息安全領域的國家隊,也在積極探索新技術的應用。

馬天暉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技術特點和航天信息此前的業務布局緊密相連。

航天信息應稅而生,成立伊始研發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使用安全密碼算法加解密技術和電子黑匣子存儲技術,實現專用發票全過程的防偽、識偽和稅控,有力保障了國家稅收安全。在涉足區塊鏈之前,航天信息已就信息安全產業化進行了多年探索并形成了深厚積累。在如何突破核心技術、開發哪些核心產品、怎樣形成產業化方面不斷思考實踐著。

“實際上我們在2016年就開始做區塊鏈的研究,但當時行業研究應用并不廣泛,也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馬天暉回憶稱,彼時,國內區塊鏈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探索還寥寥無幾,未引起太多相關行業的關注。航天信息基于對前沿技術的研究判斷,決心組建起一支區塊鏈團隊,開展區塊鏈相關技術研究。

如今,航天信息在原有的技術研發團隊基礎上,設立了區塊鏈專項工作機構,為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持。

目前,航天信息區塊鏈平臺已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通過國家工信部可信區塊鏈功能測試及性能測試。并與多個地方政府、國家部委和大型國企進行了區塊鏈應用對接,在國家相關標準研究制定、科技課題編制和應用系統建設方面開展著廣泛合作。

在馬天暉看來,新興技術只有落地應用,才能釋放市場價值。基于多年積累的技術儲備與市場經驗,結合已有業務,航天信息已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子發票、疫苗追溯監管、車購稅等領域。其中,“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系統”入選工信部第四批網絡安全應用試點示范項目。

落地場景越來越多,但馬天暉認為對待區塊鏈的態度需要更加嚴謹、務實。

對于區塊鏈未來的價值,馬天暉分析認為,密碼技術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密碼技術能夠建立信任,可實現與區塊鏈的協同發展。航天信息已經形成基于國產密碼的區塊鏈產品體系,隨著國家密碼法的出臺,為區塊鏈相關平臺和服務支持國產密碼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區塊鏈及密碼技術作為加密經濟、信任社會的基石,讓信息更安全、更增值,社會更智能、更誠信,也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領域之一。

538ca2ef.jpeg?Expires=190563898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Ck2nFvCcrNcCIEoEtn7j%2FW4%2BiiI%3D

圖片來源:攝圖網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談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董事長不是來“當官”,要創造價值回報股東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馬天暉的職業生涯始于中國航天科工,從最基層員工,到航天科工產業發展部部長,直至2019年擔任航天信息黨委書記、董事長。

回憶起一路的歷程,馬天暉記憶猶新,“我是從最基層的技術員開始干,經歷單位中層干部、三級單位總經理等多個崗位,又到航天科工,再到航天信息。”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馬天暉表示:“我覺得很多事情不能太主觀,不要坐在屋子里想問題,要能夠替對方著想。”

此外,她認為持續學習是企業家每天的必修課,“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注重政治理論、黨的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很多事情要以史為鑒。實際上今天所有的事情在歷史中都能找到答案。當學習之后心胸就開闊了,以前很多想不開的事情就有答案了,更會讓自己提高站位”。

在馬天暉看來,不同的角色轉換,意味著不同的責任,“我來航天信息第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增強公司價值創造的能力。”馬天暉感嘆道,“黨委書記、董事長,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職務,也不是要來當官兒的。而是肩負著更大的責任:要帶著企業,帶著員工去努力創造價值,回饋股東、回報社會。如果說沒有這種責任感,我對自己也是沒有辦法交代的”。

按照監管層面的要求,上市公司分紅比例最低30%,但近幾年航天信息的分紅比例基本在50%。馬天暉表示,“這不僅僅要靠制度來執行,而且在公司章程中也進行了明確,這是上市公司規范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未來會繼續堅持的方向。航天信息作為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以‘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計民生’為己任,一直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一直堅持創造價值,回饋股東、回報社會、成就員工,上市十幾年累計分紅接近60個億,數額還是很高的。

7d915784.gif?Expires=1905638981&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nc505PGx6A9NcpqChgphzaqCa9k%3D

與此同時,馬天暉分享道,航天信息未來戰略規劃已明確將收購、并購等資本運營工作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式,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并購不局限于國內,也會在海外選擇優秀的項目開展相關并購工作。

但馬天暉也提醒道,并購絕對不能是“拍腦袋”輕易作出的決定,一定要圍繞主要業務的產業鏈上下游進行,需要在并購后和此前的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希望機構和投資者能夠更加關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經營團隊、核心競爭力,也希望能夠將航天信息真實地反映在投資者面前。歡迎社會各界對公司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這是馬天暉對于投資者的期待。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談市場競爭:做好自己,讓別人難以超越 

1bbd2ce3.png?Expires=190563898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6rG0z1z9a56iSioaQCQJPCRYeWE%3D

 

 “商海征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日新月異變革的當下,面對競爭對手,如何保持自身地位,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勇往直前,是企業家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馬天暉談起這一切,顯得灑脫淡定——“市場足夠大,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只有做好自己,讓別人難以超越,才是更有價值的”。 

“對手并不可怕,怎樣把對手變成朋友,共同把市場做大做好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馬天暉看來,企業之間競速就像賽跑,如果沒有對手,一個人在賽道上很難進步,你追我趕才能不斷創新改進。因而,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超越對手并不難,能不斷超越自己才是最難的。對航天信息而言,怎樣突破自己,不斷創新,保持基業常青至關重要。

“不惜一切成本,無底線的競爭沒有最終贏家。給別人留有空間,就是給自己留有空間。市場競爭不是幾家企業拼份額,而要共建生態,一起做大‘蛋糕’。”馬天暉回憶道,十幾年前在管理一家企業時,也經歷過破壞市場的“價格戰”,但馬天暉認為良性市場機制不該是“天天拼得你死我活”。她召集幾家企業的負責人一起開會,談怎么合作,怎么以質取勝,怎么建立行業標準。事實證明,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后來,這幾家企業通過合作拓展了其他板塊市場。

另一方面,馬天暉也強調:“企業要有定力,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精做透,不能什么都去做多元化。航天信息生存的核心和根本就是我們的信息安全技術。這是公司扎根以及我們能拓展這么多的業務和領域,讓政府百姓都信任我們的最最重要的核心所在,這也是我們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企業掌舵人的胸懷、視野以及站的高度,決定了企業能夠走向哪兒。一個市場輸給對手不可怕,可怕的是輸給時代。考慮長久、長遠才能贏得更多市場。”

591e7734.jpeg?Expires=190563898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sVSxqYI4o1WxhvULNe8nUmCd8Q%3D

對于未來,馬天暉亦有自己的判斷,她認為航天信息在未來有五大發展機遇:一是國內信息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帶來新的增長空間與動力;二是信創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成為發展趨勢;三是企業級服務市場需求將加速釋放;四是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推進;五是國家政府職能轉變、改革發展政策帶來的機遇。“只要我們發揮所長,利用好這些機遇,航天信息一定未來可期!”馬天暉自信滿滿地說。 

41b4ef18.png?Expires=1905638982&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6%2BdaA7c0ReagscMc1219bpnzZ0%3D

記者手記丨持續學習是驅動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馬天暉的職業生涯始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訪談期間,她的言談中透露出對于產業的情懷和責任感。

相比起互聯網巨頭和明星公司,作為央企上市公司,一直以來,航天信息似乎都表現得頗為低調。但走進這家公司才發現,與央企上市公司給市場留下的傳統印象相比,航天信息的經營策略中也時時迸發出創新的閃光點。

訪談中,馬天暉詮釋了對于創新的理解、分析與BAT合作的邏輯、分享區塊鏈最新動向、思考上市公司價值創造、剖析當今時代的競爭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變革,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界限不斷被打破,如何根據時代的需求,創造場景,成為企業家共同直面的問題。

采訪中的一些細節,讓人印象深刻。作為央企上市公司的掌舵人,馬天暉的日常表安排得十分緊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關心處理。但在談到一些問題時,她卻顯得不疾不徐,洗練淡定。當被問及站在高處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時,馬天暉給出的答案是讀書和學習。

閑暇之余,馬天暉喜歡讀些傳統經典。在她看來,即便企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企業家也必須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帶領員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記者:張虹蕾 

編輯:張海妮

視覺:陳冠宇

排版:張海妮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久久亚洲精品频在久久 | 日韩精品网站一区 | 亚洲日韩国产另类 | 亚洲限制级资源在线观看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