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0 08:11:06
每經編輯|鄭直
近期,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相繼出現學區房價格上漲等現象,引發社會熱議。如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讓學區房能做到“房住不炒”,成了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5月1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在發布會上表示,關于就近入學的問題,教育部的政策沒有改變,始終會強力度地往下推進。
教育部官網截圖
在5月19日教育部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
近期關于就近入學社會上出現了比較大的爭議,比如在北京這邊出現了學區房的暴漲,上海那邊民辦學校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公開信。我們想了解一下,對于這個問題,您這邊怎么看?對于更大范圍地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下一步有沒有什么更具體的計劃表?
“不同的群體、不同的需求這是正常的。”田祖蔭表示,現在正在推的學校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以及優質均衡,背后的出發點和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都均衡了,都優質了,自然就不擇校了,那就是家門口有什么學校就上什么學校。”
他還介紹,下一階段實現優質均衡要落實“四個更”。具體來說,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有教無類,每個孩子都接受合適的教育;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大校額、大班額,生均校舍、生均運動場地不達標等短板想辦法補齊。
同時,教師隊伍更強,“缺音體美不行,趕緊補;農村的學校、城鎮薄弱的學校缺好老師,不行,趕緊讓好校長、好老師流動起來。”
教育部官網截圖
“我們推均衡的目標,其實就是想把每所學校建合格,讓每一個地區的學校都均衡。”田祖蔭說。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最近北京、深圳、上海等多地出現學區房價格上漲的現象,也讓一些家長憂心不已。
今年5月上旬,一位深圳房地產中介人士說:
“學區房最近都賣瘋了,好一點的出一套馬上成交一套,有的小戶型對比去年甚至一平米漲了好幾萬。”
4月底,在深圳本地“民心橋”電臺節目中,就有家長聽眾向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提問稱:
“福田百花片區的學區房現在已經漲到15萬、16萬一平米了,遠遠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范圍,政府對這種情況有沒有管制或應對措施?”
圖片來源:攝圖網
百花片區稱得上是深圳最著名的學區,名校云集,盡管片區很多都是樓齡超過20年房子,但某中介網站的信息顯示,二手房掛牌均價普遍在10萬以上,甚至有掛牌價達到18萬、19萬的。以其中一套掛牌價超過18萬的房子為例,該網站的成交記錄顯示,去年3月底成交的同戶型、同朝向房子,單價為14.1萬。
對于上述家長聽眾提出的問題,張學凡回應稱,需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教育部門需要增加優質學位;二是住建部門對于惡意漲價行為需要進行管控。
“成交太快了,太快了!”5月5日是今年“五一”小長假最后一天,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某龍頭中介機構經紀人李吉(化名)在向詢價客戶推送成交報告時寫了這樣一句話。
李吉所指的是被北京不少家長稱為“宇宙中心小學”的宏廟小學對口小區——豐匯園。3年前,北京一位家長曾花1200萬元買下了這里一套39平方米的地下室,單價超30萬元。
在5月4日到5日中午的36小時內,豐匯園已經成交了3套千萬元級老破小學區房,最高單價超過25萬元/平方米。小長假這幾天,宏廟小學學區每天的房屋成交量在8~10套。
西城區的學區房4年間已經歷過一次暴漲 制圖:每日經濟新聞
學區房大賣的原因是,從今年7月31日起,北京西城區也要實施多校劃片了。在此之前,西城是北京最后一個未實行多校劃片的優質教育資源區域。
自2020年7月31日后,西城區購房并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也就是說,如果在7月31日之前在西城買房落戶,還有機會上對口的名校。這令一大批焦慮的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的家長在“五一”期間奔向了西城各個重點小學學區附近的房屋中介。
據《北京日報》報道,5月6日起,北京適齡兒童將開始采集小學入學信息。今年“幼升小”,除近幾年一直明確的過道房、車庫房、空掛戶等均不得作為入學條件外,城六區更是通過明確“六年一學位”,實施“多校劃片”等措施,為“學區房”降溫。
金融時報:
學區新政讓“房住不炒”落到細處
5月8日,金融時報發表評論認為,學區新政讓“房住不炒”落到細處:
過去,購買一套房便能鎖定名校的時候,“天價學區房”屢見不鮮,一些“占坑房”“通道房”“老破小”和“奇葩戶型”本身的居住屬性極弱,或者根本無法居住,但由于與優質教育資源掛鉤,便動輒賣出數百萬元的高價。如今,在西城區的新政中,各類房產的入學學位在6年內只能使用一次,且即便購房,未來學區的分配也存在變數。這應當能讓“不為居住,只為入學”的購房者三思而后行,進而使畸高的交易市場盡量趨于正常。
有些地區房價居高不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屋在居住屬性之外被附加了太多其他屬性。比如,有的“學區房”價格畸高,是因為這類房子對于家庭來說具有教育屬性,對于投資者來說具有投資價值。而當一套房子除了居住屬性,還有教育屬性時,它的價格很容易被炒高。所以,落實“房住不炒”,必須在多個領域精細化施策,使房屋盡可能回歸應有的居住屬性。政府通過持續的改革,提供保底的、更加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務,而市場產出和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教育資源,最終形成“政府+市場”的優化格局。如此,或許房子身上過多的教育屬性才可能被褪去。
我們期待“房住不炒”政策在更多領域落實落細,使房屋有效回歸其居住屬性,真正讓“天價學區房”成為過去。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教育部官網、每經APP(記者:陳夢妤)、21世紀經濟報道、金融時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