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9 00:04:34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方向、任務和舉措進行系統設計和部署。
《意見》指出,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加強和改善制度供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發布,和中央強調的精神一脈相承,《意見》更側重于改革,是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強調以改革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記者表示,《意見》在關鍵時間節點,對改革開放進行全局性系統性的總結和部署,目標是依靠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推動經濟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意見》緊緊圍繞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體制機制方面的突出問題,圍繞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提出七個關鍵領域的改革舉措——
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二是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保障市場公平競爭。
三是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四是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五是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六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七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強化法治保障。
國家發改委對該《意見》的解讀中提到,《意見》對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方向、任務和舉措進行系統設計,為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行動指南。
賈康認為,《意見》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僅包括經濟體制改革,還包括民生、法制等領域,是改革的熱點方向,也是具有進一步完善空間和改革需求的領域。
記者梳理發現,在七大關鍵領域的改革框架下,有許多改革熱點與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關。包括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落實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等。
圖片來源:新華社
《意見》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從2011年上海與重慶試點房產稅,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以往“房產稅”的提法轉變為“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專家稱“一字之差”意味著房地產領域的稅收改革上升為房地產稅體系建設。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表示,房地產稅推出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社會對此達成共識,國內經濟環境、納稅人承受能力等,應當選擇合適時機推出。
賈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房地產稅立法改革是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和稅制建設,有非常豐富的國際經驗可以借鑒。“從措辭上來看,是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我認為潛臺詞是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和商榷,至少‘靴子’短期內不會落地。”賈康說。
圖片來源:新華社
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此次《意見》指出,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要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意見》要求,健全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建立健全外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創新對外投資方式,提升對外投資質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積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
近年來,中國多次修訂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從7年前的190條縮減到2019年版的40條,進一步擴大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將迎來一輪新高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負面清單長度不斷縮短的同時,含金量更高,體現了我國開放的底氣和信心。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獨資或者控股,說明我們對外資已經具備更加完善的法律和體制保障。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