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7 07:23:17
“世界上沒有能讓程序員安全待到退休的企業,IT行業比任何行業都殘酷。”陳彼得反復強調,計算行業是一個不斷革新的行業,這一特性決定了程序員不能只靠經驗存活,近年來像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VR/AR、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飛速發展,只有不斷持續地學習涌現的新技術,才能讓自己跟得上形勢。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梁梟
“我叫陳彼得,一個連續創業的80后程序員。從2006年暑假開始,我就跟著導師做項目,2012年時我選擇了創業,2020年是我作為程序員創業的第九個年頭。”陳彼得的個人自述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創業之后,陳彼得依然堅持敲代碼。在他看來,程序員和建筑師、財務師、按摩師沒什么差別,本質上都是一群手藝人。但隨著時代變革,程序員的轉型之路也出現變化。“即便是創業,程序員也不能僅僅單純作為技術合伙人的擔當,市場營銷、領導力、商業化頭腦缺一不可。”
“80后”程序員陳彼得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08年,計算機專業的陳彼得大學畢業選擇“滬飄”,進入了某世界五百強企業旗下的項目組。三年之后,陳彼得攢下了一筆積蓄,在2012年開始創業。
至今,陳彼得的創業歷程已走過9年,在商業智能、數據庫優化、服裝代理、知識付費、數據庫電商社群、母嬰產品等領域均做過嘗試。
“之前,我在上海一家知名外企做技術開發,拿著不錯的薪資,那時候看著身邊三十多歲的同事,就像一顆顆螺絲釘,在計算機前日復一日地完成重復性極高的工作,就像看見了十年后的自己。這是一種‘恐怖的感覺’。之后,在這個被技術驅動的時代,出于對自己技術能力的自信,我決定和同為程序員的合伙人一起創業。”回憶起自己的創業初心,陳彼得提到。
在陳彼得看來,程序員有一個明顯的“職業病”——因為長期與反饋“非0即1”的計算機溝通,也讓程序員形成了相對封閉且垂直的思維模式。
“不要接手一個項目就馬上想著重構別人的代碼。如果一個程序員一門心思‘擼’代碼,腦子里全是技術,這在創業中都是弱點。”陳彼得提到,程序員創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少產品思維、運營思維、商業化、領導力。
“技術出身的人往往有些書生氣,不愿意深入思考怎么賺錢,經常做一些離錢太遠的事情。特別是現在融資越來越難的情況下,項目的商業化能力就更重要了。”他說道。
“我們程序員真的比較直,在具體的運行中也踩了很多坑。”回憶起創業過程中的一些經歷,陳彼得還記得,當初和客戶談服裝生意,同是程序員出身的合伙人把招商數據、現金流狀況、項目信息毫無保留全部告知,但在正常商業規則中,這一做法顯然欠妥。“有時候程序員很固執,很難變通,更不相信捷徑。”
“在我最初創業做服裝省代的時候,由于意識到線上運營的重要性,便開始自學網絡推廣,學做社群、朋友圈營銷。看似最后沒能在服裝創業上作出重大成績,但這些技能和商業意識,讓我在做后期工作時大賺了一筆。而逐漸積累的營銷思維,又讓我在后來的創業歷程中受益頗多。”歷經多年創業,陳彼得愈發感到,“不應該站在程序上的角度去想,應該站社會商業角度考慮,不斷提醒自己轉換思維。”
“雖然看似角色轉換了,我還是公司的架構師。我不希望丟掉程序員的身份。門店數據管理、社交電商系統,我都會親自帶著團隊干。”如今,選擇創業的陳彼得依然在堅持“敲代碼”。
而經過多年迭代,程序員群體的市場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一位70后程序員曾感嘆道:“我填志愿那會,計算機專業最火爆了,名額競爭非常大,那時候很多成績優異的學霸都有被調劑的情況。80后還好啦,正是行業飛速發展的時候,人才缺口很大,程序員高薪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但)現在這行情,大不如前了,而且技術人才已開始爛大街,真替95后、00后擔憂。”
對于前輩的感嘆,陳彼得認為:“是不如以前了,不過機會永遠存在,爛大街的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人才。”
在陳彼得看來,早期的計算機專業在大學里一般都是門檻最高的學科,就讀的都是清一色的學霸。騰訊馬化騰、小米雷軍、搜狗王小川、網易丁磊,這些名字是第一代程序員的代表,也是站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風口”的淘金者。而正是第一代程序員的成功促進了行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計算機專業更加充滿熱情,大批量的專業人士走向市場。
近幾年,互聯網紅利消減,這也給整個行業帶來變化。早年程序員都是稀缺的高薪人才,而現在,行業已然發生一些變化。近幾年,大型互聯網公司也出現程序員裁員的情況。
在陳彼得看來,經過幾十年的培養、積累,程序員在數量上確實出現了飽和現象。但真正有危機感的是技術競爭力不強的群體,真正的人才一直都稀缺。“對技術有追求的、不斷進步的軟件工程師永遠是HR、CTO們眼中的香餑餑。就算在原有企業中一時不得志,也不會埋沒太久,很快會被高薪挖走。”
“世界上沒有能讓程序員安全待到退休的企業,IT行業比任何行業都殘酷。”陳彼得反復強調,計算行業是一個不斷革新的行業,這一特性決定了程序員不能只靠經驗存活,近年來像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VR/AR、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飛速發展,只有不斷持續地學習涌現的新技術,才能讓自己跟得上形勢。而稍有懶惰、摸魚的心態,就會被時代無情的拋棄。
回顧程序員的職業發展,陳彼得認為主要有三種:一是在技術開發部門不斷深耕;二是走上管理崗位;三是創業經商。
和程序員內部晉升管理相比,陳彼得認為,創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擁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
但他認為,不論選擇哪條轉型路徑,專注和熱愛都缺一不可。“程序員是需要一個有技術情懷、踏實做事的行業。目前,一些程序員的心態不夠專注。很多時候沖著一份高薪崗位選擇這個職業,這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
在創業的過程中,陳彼得也面試過一些程序員。除了基礎的編程知識外,他也會和面試者們聊這些問題:“有沒有學習過一些最新技術?Andriod root(超級用戶,指獲得手機的管理員身份,可對手機內部文件進行改動或修改)過嗎?root后為什么安全性會降低?休息之余會去補充知識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嗎?會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有機會的話,他也會看面試者常用的軟件。
在陳彼得看來,就像踢球有球感、說話有語感一樣,程序員的神秘力量被稱為“碼感”。有探索精神的優秀程序員,除了關注手頭的代碼外,也會對技術框架和業務需求多加思考,再和產品經理“大戰三百回合”。
“我覺得,對于程序員來說,最好的時代已過去了。之前有人創業時,喜歡找程序員當技術合伙人,程序員更多扮演幕后角色。但目前市場出現的變化越來越多,程序員創業不僅要擅長幕后,也需要建立自己的IP,從幕后走到前臺。”
“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我有過榮光,也有過頹敗。在那些輾轉反側、寢食難安的夜晚里,我意識到,只有創業者才最懂創業者。”2019年,陳彼得開始在微信公眾號上全面復盤創業路上踩過的‘坑’。
此外,借著短視頻的東風,陳彼得也開始在抖音、直播方面嘗試。“安安靜靜敲代碼的中年程序員,沒學過專業的拍攝,不懂怎么拍;日常只知道刷抖音,卻找不到系統運營抖音的方法論;程序員不善言辭的特性,讓我不知該怎么面對鏡頭。但我依然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現在的90后創業者,生來即浸潤于互聯網時代,他們有著更好的互聯網習慣和互聯網思維,這是他們創業的優勢。當下,在夢想和金錢誘惑的雙重催化下,一個項目很可能沖動地開始,又無聲地結束。程序員創業其實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要腳踏實地。”陳彼得如是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