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2 15:19:49
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寧預測,未來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深度發展,患者與醫院、醫院之間、藥企之間完成連接后,將會實現各個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同時互聯網醫療有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整個醫療體系運作的效率和質量就更讓人嘆為觀止”。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張海妮
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寧。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4月21日晚,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疫情后在線醫療的發展機會和方向”沙龍在線上舉行,沙龍主要探討疫情后在線醫療的發展方向和模式,解碼在線醫療的投資機會。
回顧發展之路,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寧總結道,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受到三個層面的困擾:一是流量黏性,二是政策壁壘,三是支付端瓶頸。慶幸的是,目前政策及支付端問題開始得到解決,互聯網醫療企業只需集中精力在解決流量黏性問題上。
王寧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使互聯網醫療得到了發展,隨著疫情緩解,它將有所回落,但也是落中有進的“螺旋式上升”,因為互聯網醫療的市場需求已被更大程度打開,“不管是政策層面還是企業層面、資本層面,都會刺激市場不斷走向成熟”。
華泰證券指出,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至今走過了十五年的時間,梳理其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受政策、醫療體制等的影響,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相對緩慢。
直到2014年,我國互聯網醫療才真正進入火熱階段,當年也被業界稱為“中國互聯網醫療創業元年”。王寧稱,2014年才是中國互聯網醫療真正意義上誕生的年份,“在這以前,更多的是醫院內部的醫療信息化,像電子病歷、各個科室之間的線上流程”。
但從“寵兒”到“棄兒”,中國互聯網醫療卻只用了兩年時間,2016年互聯網醫療便開始了它的資本寒冬,行業進入政策收緊下企業裁員降薪、市場降溫的陣痛期,可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
2018年,沉寂兩年的互聯網醫療重回頭條。當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就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這對于以“互聯網+醫療健康”為目標的醫療機構而言,意味著迎來政策“春風”。
王寧表示,2018年以來,隨著國家層面針對互聯網醫療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互聯網醫療進入行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國的互聯網醫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多家醫院上線互聯網醫院咨詢診療服務,互聯網醫療對接醫保支付政策也在杭州、上海率先開啟試點。有報道指出,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企業家數呈幾何式增長,僅今年前三個月(截至3月23日),企業新增量就已超過11000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不少行業聲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有望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突破瓶頸,從而在2020年迎來發展元年。
“因為它的優勢在疫情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它既能高效地解決一些患者的疑問,還能夠引導這些患者有效地進行就醫,疏解線下資源緊張的情況。另外,它也能夠在疫情期間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王寧說道。
疫情后,互聯網醫療會如何發展?對此,王寧稱,當互聯網醫療的優勢發揮后,無論是群眾、資本還是國家,都將會更關注和支持這一領域,“因為經歷了這個疫情階段,互聯網醫療的市場需求被更大程度地打開了。不管是從政策層面還是企業自主行為層面,還是一些資本層面,他們一定會開始刺激這塊市場不斷地走向成熟”。
回顧發展歷程,王寧總結稱,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受到三個層面的困擾:一是流量黏性,二是政策壁壘,三是支付端瓶頸。
王寧進一步解釋稱,在流量黏性方面,“如何把患者有效地引到平臺上,并且讓他們有很強的黏性,保留這個患者的訪問量”,這是互聯網醫療平臺很關注的問題;從政策壁壘來考慮,此前政策一直比較審慎,“比如說最開始只允許線下醫院端發展線上業務,而對第三方平臺管制(得)相對比較嚴”;從支付端瓶頸看,王寧介紹道,在相當長時間內,互聯網醫療支付端沒有完全開放。
“不過幸運的是,整個政策正在逐步放開,就像去年《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發布之后,支付端的壁壘也開始得到解決。”王寧表示。
王寧說:“未來,各家企業只需要明晰自身營利路徑,更加聚焦如何打造自己的營利模式,有效地吸引客戶流量就可以了。”
因此,王寧預測,隨著疫情緩解,互聯網醫療市場將有所回落,“但是這種回落一定是落中有進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因為患者保有量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提升”。
王寧預測,未來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深度發展,患者與醫院、醫院之間、藥企之間完成連接后,將會實現各個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同時互聯網醫療有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整個醫療體系運作的效率和質量就更讓人嘆為觀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