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09 22:55:48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對此,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在微信公眾號“郭磊宏觀茶座”中發布研報。
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外部環境變化是改革加速的一個大背景,政治局常委會指出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第二,應對舉措邏輯上一則是逆周期(擴大投資、促進消費);二則是改革,激活產業結構、區域格局、要素市場等環節的紅利。
第三,本文件涉及要素的各個部分的改革,與十九屆四中全會“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的框架一致。
關注點之一:加快“新土改”,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調整完善產業用地政策;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關注點之二:深化戶籍改革,推動城市群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
關注點之三:鼓勵科技成果資本化,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加快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貫徹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關注點之四:制定出臺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的意見;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第四,去年8月的中央財經委會議可作為我們理解現階段有關政策紅利問題的一個框架。除激活要素市場紅利外,城市群建設等也可能會是后續政策的一個著力點。該次中央財經委會議曾集中部署城市群建設、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產業基礎高級化等三大問題。
正文如下: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關于這一重要文件,我們的理解包括:
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外部環境變化是改革加速的一個大背景,政治局常委會指出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二季度以來,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4月8日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應對舉措邏輯上一則是逆周期(擴大投資、促進消費);二則是改革,激活產業結構、區域格局、要素市場等環節的紅利。
要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邏輯上一是逆周期,通過財政政策帶動投資、促進消費形成需求端支撐,通過貨幣政策降低供給端成本。
二是改革,空間包括通過新興產業投資規劃激活產業結構紅利;通過城市群建設、自貿區等激活區域結構紅利;以及通過放松管制、促發要素流動激活要素市場紅利。
本文件涉及要素的各個部分的改革,與十九屆四中全會“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的框架一致。
十九屆四中全會曾指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其中數據是首次列入生產要素,這是一個基本框架,本次《意見》也是沿著這個框架包含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領域的改革。
關注點之一:加快“新土改”,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調整完善產業用地政策;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農村三塊地改革一直以來是“新土改”的核心問題。此次《意見》再次強調“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另一個亮點是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調整完善產業用地政策,創新使用方式,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
此外,《意見》指出“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稅費制度。以多種方式推進國有企業存量用地盤活利用。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整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土地是要素市場改革的大項。土地價值一旦有效激活,則增值收益可以快速推動它的要素化進程,地方財政、鄉村集體、區域經濟會是多方受益的。今年經濟內生壓力下,土地制度改革有應會實質性加快。
4月9日發改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下簡稱《任務》),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關注點之二:深化戶籍改革,推動城市群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
亮點包括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
關注點之三:鼓勵科技成果資本化。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加快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貫徹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這一部分主要亮點是“加快推進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一些值得關注的內容包括: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等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
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加快推進應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設立技術轉移部門。
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鼓勵商業銀行采用知識產權質押、預期收益質押等融資方式,為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提供更多金融產品服務。
開展創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動試點,發展離岸創新創業,探索推動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持科技項目。發展技術貿易,促進技術進口來源多元化,擴大技術出口。
關注點之四:制定出臺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的意見;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意見指出要“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推進證券、基金行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有序推進期貨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準入條件,推進境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交易。
關于股票市場,文件指出“制定出臺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的意見”。基礎制度建設是當前關于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政策方向,4月8日金融委會議亦指出“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松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
去年8月的中央財經委會議可作為我們理解現階段有關政策紅利問題的一個框架。除激活要素市場紅利外,城市群建設等也可能會是后續政策的一個著力點。中央財經委會議曾部署城市群建設、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產業基礎高級化等三個問題。
去年8月的中央財經委會議可作為我們理解現階段有關政策紅利問題的一個框架。
2019年8月26日,中央財經委會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所以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會議強調,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會議指出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這次落地了激活要素市場紅利,后續城市群建設、產業基礎高級化問題也可能會是政策的著力點。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海外經濟變化超預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