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爺麻麻不睡覺 2020-02-24 21:03:16
“兜爺麻麻不睡覺”,武漢人,1月23日開始發燒,在居家隔離16天后,轉至隔離酒店。隨后,她前往方艙醫院……
我身處武漢,在1月23號的時候,開始發燒了,在這幾天里,除了個別幾個朋友外,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因為在目前這種大環境下,我不想平白無故的增加周圍人的焦慮。我決定將我這幾天的病情經過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1.22 第一天 癥狀初顯
這天中午我在家,突然開始覺得胸悶,嗓子有痰,然后馬上量體溫36.5度,當時這個肺炎在武漢的整體情況還不是很明了,所有人都很緊張,我也很擔心。
但看到我沒有發燒,所以以為胸悶是我情緒引起的。再就是自去年入冬以來,我的鼻炎就犯了,一直都沒好轉,經常有鼻涕,所以嗓子有痰我也暫時歸于此。
但鑒于當下的情況,我還是留了個心,在家也帶上了口罩。
1.23 第二天 開始發燒
還是中午,我正坐在遠處看麥兜在地上拼樂高,突然覺得全身一陣發冷,趕緊去量體溫,37.3度,果然發燒了。
于是馬上把麥兜送走,跟公司上報,再將所有自己所需用品搬到臥室,1個小時內全部搞定,準備開始單獨隔離的生活。
1.24 第三天 沒有變化
全天體溫最低37.5度,最高38.1度,咽痛,精神良好,在家該干嘛干嘛。
1.25 第四天 搞了個烏龍
這天凌晨我感到呼吸有些費力,心想是不是要變嚴重了,體溫還是37度多,打算天亮了看要不要去醫院的,結果天亮了開窗通風以后就好了……原來是……窗戶閉久了……
1.26 第五天 燒到39度
白天一直如前幾天一樣,持續低燒,沒有很大的變化,只是把之前喉嚨里的痰液咳出來后,反而咳嗽還加劇了,變成了不停的干咳。
到了下午5點左右,突然開始發冷,我想溫度又要升高了,一量38.4度,一直到晚上10點都在持續攀升,最高到了39度。
在溫度升高的過程中還是有點難受的,但穩定在39度之后,很奇怪的,就沒有什么不舒服的癥狀了,所以我也一直都沒有吃過退燒藥,在我沒有不適的情況下,高溫的環境更有利于消滅病毒。
1.27 第六天 去社區醫院
凌晨1點,我突然感到呼吸有點費力,量體溫有38.7度,于是決定天亮以后去社區醫院看看。
早上9點起來,量體溫,自行降到了38.1度,呼吸正常,除了依然咳嗽,沒有其他癥狀,但由于昨天的高熱,所以我還是決定去社區醫院。
到了醫院,用水銀量的體溫37.3,做了個血常規。
社區醫生跟上級部門溝通過后,認為我癥狀不重,讓我繼續自行在家隔離。
雖然醫生叫我回去自行隔離,但鑒于我的血象并不好,所以還是建議我自己去醫院做個CT看看。
1.28~1.30 疑似感染
第二天,CT的結果出來,雙肺下葉多發斑片狀感染灶。醫生說我是疑似,但由于我的癥狀不重,就給我開了莫西沙星,讓我自行購買奧司他韋,繼續在家隔離。
而在這一天晚上,一頓餃子讓我突然發現,我沒有味覺了,餃子醋就像白開水一樣的平淡,再回想這幾天吃東西的情況,我應該是在第三,四天的時候就開始失去味覺了的,因為把注意力一直都放在了發燒,咳嗽的癥狀變化上,而把這個忽略了。
這一天,咳嗽也開始加重了。
在接下來的29日,30日兩天里,體溫一直在37.5度~38.2度之間波動,咳嗽依然嚴重,沒有味覺,還出現了輕微的腹瀉。
1.31 第十天 有了轉折
我早上一醒來,突然覺得胸口有很輕松的感覺。
在之前,除了剛開始有癥狀的那2天感覺到過胸悶之外,其他時候都并沒有感覺很明顯的,現在看來,可能是習慣了?
所以現在胸口一變輕松了就感覺很明顯,然后量體溫36.6,并且完全沒有要咳嗽的感覺了。
我想,難道我已經好了?
2.2 第十二天 我以為我好了
是的,在又繼續觀察2天后,我確定我已經好了,咳嗽也減少了,味覺也在慢慢恢復中。
嘚瑟了幾天后,沒想到被打了臉。
我自身的癥狀確實是已經好了。但這個病毒狡猾在雖然我好了,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我仍然可以傳染給別人。
在我還發燒的時候,就通過微鄰里上報了我的情況,在我癥狀全部消失后的第5天,社區打電話來通知我去做核酸檢測,當時想著我已經好了,做不做沒所謂,既然通知了那就去吧。
沒想到,2天后結果出來,是陽性!
也就是說,那時即使我癥狀消失已經5天了,但我仍然攜帶著病毒,仍然具有傳染性,這一點大家要格外注意,癥狀消失了,自身已經好了,也不代表就可以解除隔離。
核酸結果出來的當天,社區就安排我去了隔離酒店。
我住的是香港路城市快捷酒店,每天提供一日三餐,每日4次測量體溫,沒有其他醫療服務,個別藥品可以提前申請發放。
隔離酒店的作用相當于就是提供一個單獨的隔離空間,所以以往的酒店服務是沒有的,缺失的生活用品可以自行叫跑腿購買或者叫家人送來,目前工作人員是不提供的。
我所在的這個酒店隔離點是由新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6名工作人員來管理的,在此想感謝她們,她們為這個隔離點的患者做了很多很多。
沒住幾天,工作人員通知我,核酸確診了的人需要全部轉運到方艙醫院。
13日中午,疾控派車過來接我,車上還有3個人,都是一起去塔子湖方艙的。
塔子湖方艙即江岸方艙,是由塔子湖體育館改造的,可以容納1000人。
下車后門口有個帳篷,進來了以后先登記,填表,發了一本患者手冊。患者手冊里講解了方艙醫院的作用和功能流程。
整個體育館被分成了AB兩個大區,每個大區又分為了一片片小的隔離段,男女分開。
我登記完后進去跟著護士來到了我的床位,床上有電熱毯,枕頭,一床薄被子,一床厚被子。
接著有護士來詢問我的基本情況,有什么癥狀,有沒有其他疾病等,然后測量體溫和血氧心跳。
這是每個人發的物品。
擺開來看,有牙刷牙膏水杯,卷紙,抽紙,香皂,接線板,保溫壺,充電器,眼罩耳塞,小臺燈,拖鞋,毛巾,盆子,一共13件。
每個人還發了3盒藥和2袋中藥,中藥我說過敏,沒有要,然后因為我已經沒有癥狀了,醫生說可以不吃藥了,所以那3盒藥我也沒吃。
收拾完畢。我來的時候剛好是中午,護士隨后送來了中餐,蔥燒基圍蝦,臘肉筍子,萵苣燒雞,豌豆玉米,外加一個蘋果,伙食不錯。
吃飽喝足以后我就開始了方艙的探索。
現在,有請,憑感覺出爐的塔子湖方艙鎮樓平面圖!
進入艙內,首先看到的是圖書角,塔子湖方艙一共有3個圖書角,這個是最大的。(平面圖星標)
右邊是一排空調,全部開的28度,場內還有很多這樣的柜機,13號當天天氣也還好,所以里面并不冷,我晚上睡覺時沒開電熱毯,蓋的那床厚被子,感覺略熱。
往前走前方是一個臨時搭建的醫護工作站,左右兩邊是分隔斷的病床區。
再往前走,靠近護士工作站,右手邊是一排開水機和微波爐,還有分類垃圾桶。(平面圖橢圓標)
沿工作站的外圍一圈放了若干椅子,給醫護人員暫時休息。
護士站里要給病人發的藥品
工作站背面,床位區門口,一排輪椅,提供給行動不便的人。
接著來到我所在的這個床位區,這是一片很大的區域,有部分屋頂是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感覺視野很開闊。
我進來的時候,塔子湖方艙才剛剛開艙,所以還有很多空床位。
從這片區域出來往右走是一個連廊,兩邊安排有床位,這片區域相對冷一點。
塔子湖方艙分為AB兩個區,上面的區域全部是B區,經過這道門就是A區了。
進去后左邊是護士站,右邊開水區。
在入住的第三天晚上,我發現了這個,看側面標簽寫的是光觸媒空氣凈化消毒機,估計剛到,還沒有插上電源使用。
從A區出去就是簡易移動廁所和洗臉池。
整個廁所的數量是足夠的,任何時候去都不需要排隊。
洗臉池出來的是熱水,但在洗漱高峰期會有點供應不上,可以錯峰去。
整個塔子湖方艙就全部溜達完了,唯一就是沒有洗澡的地方,對于核酸一直未轉陰,需要長期住在這里的人很不方便,希望后期可以完善。
方艙的餐食
方艙每天的伙食都不錯,三餐都是由武漢艷陽天酒店提供。
早餐一般是面點雞蛋牛奶,午晚餐是3葷1素,再外加一碗湯或者一個水果。如果沒吃飽,可以再找護士要一份。
在現在資源短缺的武漢,能有這些菜很不錯了。偶爾還發個零食。
入住方艙的人們
按照患者手冊上寫的收治標準和我這幾天的觀察來看,目前我這個方艙收治的多數是和我一樣的,沒有什么癥狀了,但是核酸是陽性,因為還具有傳染性,所以都集中在了方艙里,等待病毒完全清除干凈,再解除隔離回家。
我這個區域之前有個大姐一直在高燒,就待了2天就被120轉去醫院治療了,還有個婆婆因為一直胸悶,也沒2天就轉院了,所以方艙的醫療通道是很暢通的。
可能是留在這里的大部分是沒有癥狀活動自如的人,所以大家自發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每天都會練舞的姐姐,動作特別專業和優美。
還有寫毛筆字的大叔、織毛衣的大姐、看書的人們……
每天大廳都會分時段響起廣播,播一些疫情知識宣傳和相聲小品等節目,然后我發現,只要是放了音樂,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們就開始跟著節奏搖起來了。
出太陽啦,大家跑到外面去曬太陽,活動活動。
方艙的生活
晚上,場館里的燈都是不關的,有發遮光眼罩,所以影響不大。
14號晚上天氣預報明天要降溫下雪,晚上就發了御寒棉襖。
還記得一開始發放的物品里有個小臺燈嗎?這里晚上是不關燈的,所以我一直很納悶發這個是干嘛,我也從來沒用過。
直到第二天晚上看到大姐們拎著到處走,我才發現,原來是晚上去上廁所的時候用的,因為簡易廁所內部無法裝燈,門一關就全黑了。
方艙是可以家人送東西進來的,但從15號武漢開始封小區,車輛也不能上路了,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除非是住塔子湖旁邊,家人可以步行前往,其他區域的想送東西就不可能了。
我進來的第三天中午,核酸檢測設備到了,以后方艙的患者可以直接在艙內做檢測了。
第四天,到了制氧機,是煤礦塵肺病防治基金會和沈陽愛爾泰公司捐贈的,另外,CT機也在調試中了。
晚上發了抗疫心理自助手冊,大贊。這個時候,對病人也好,對醫護人員也好,心理疏導都很有必要。
方艙的工作人員
塔子湖方艙里,天津來的醫護團隊人數最多,其次是河北的團隊。我所在的B區,基本是由天津的團隊負責的。
特別喜歡她們帶卷兒的普通話,很親切。從這幾天的相處和觀察看到,她們每一個人對患者都是主動的去照顧,主動的去為患者考慮要做些什么,真的很感謝她們!
交接班進行時
幫助病人們
交完班的醫生護士們等待著出隔離區,為了避免前面清潔區內的人數過多,醫護們排隊在清潔區入口處,依次處理身上衣物。
每個醫護人員的著裝標準都是,身上一件醫用防護服,一層鞋套,一件一次性防護服,一層鞋套,依次疊加,醫用口罩2層,最后戴上護目鏡或面部防護帽。
然后在外層防護服的胸前或者背后都會用筆寫上,來自的地區和醫院名,是醫生還是護士,自己的姓名。
每次離開時,護目鏡和防護帽放到旁邊桶里集中消毒,下次使用,最外層的防護服和鞋套脫下來丟棄。
最后這樣就可以進入清潔區了。
從我的觀察發現,他們每次脫下任何一個物品之前,都要用消毒液搓手2分鐘,即脫完護目鏡,口罩,外防護衣,外鞋套,一共要消毒手4次,最后進入清潔區前還要消毒1次。
所以一個醫生全部處理完整個流程,至少需要10分鐘,整個交完班的醫護團隊排隊做完至少需要1個小時才能全部走出隔離區,之后跟護士聊天得知,她們全部搞完到酒店實際要2個小時。
清潔人員在每天的三餐時間過后都會更換垃圾袋,清理地面積水,清掃地面污漬。
病區消毒。
15號,武漢飄雪后的方艙外。
破冰之旅
17號的中午,在天津醫生團隊的策劃下,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方艙這個特殊的環境下,一場生日會隆重舉行了,壽星們是全艙2月份生日的朋友。
一個超大尺寸的仟吉蛋糕,另外每個壽星都會再單獨發一個8寸蛋糕。
人是群居動物,人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還有精神需求,特別是現在身處武漢疫區的人民和醫護工作者。
這次的疫情,這次的方艙模式,對醫生,對病人,對醫患之間,都是陌生的,未知的。
這次的生日趴就像一次情感的破冰之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醫生不再是病友不舒服時才叫的人,病友也不再有讓醫生擔心自己有沒有照顧好他們的那種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的間隔正在融化。
生日會之后,當天晚上,開水區旁。
由于洗臉池在外面,有些人在開水區這里洗漱,導致地上有很多積水,護士多次勸阻,效果不明顯。
而這天晚上,一位熱心的大媽,主動接過護士手里的廣播喇叭,拖了個凳子過來坐定,一連串氣勢恢弘的武漢話脫口而出。
“勒里滴開水是接到huo滴,不是洗口用滴,洗口到外面克洗,把個水潑到地哈到處是滴,黑死個人滴,再說一遍,這里不緊潑水,要洗到外頭克洗!”
(這里的開水是接著喝的,不是刷牙用的,刷牙去外面刷,把水潑在地上到處都是,嚇死人的,再說一遍,這里不準潑水,要洗漱去外面)
比起護士的溫柔提示,大媽威力十足。
生日會的第二天,由艙內的病人擔任的志愿者團隊也組建起來了。
志愿者們幫助護士給各個區域發放餐食。
護士和上文提到過的每天練舞的姐姐教志愿者們跳舞,等音響到貨了,咱的廣場舞就要搞起來了,我這個區的婆婆們都躍躍欲試了。
艙內有很多消毒洗手液,護士教志愿者團隊七步洗手法,再由志愿者們傳播給身邊的人。
方艙就像是一個臨時組建起來的社區,讓大家都參與到日常的工作中來,讓整個艙內的氛圍活躍起來,對當下這個時刻的心理調節有很大的意義。
一些閑聊
在護士坐著休息的時候,我跟她們聊了一會。
一個天津北辰醫院來的護士跟我介紹,她們每次進來就不吃東西不喝水不上廁所了,雖然是6小時一班,但是前后穿脫衣服很費時,往往可能在交班點后2小時才能回到酒店,然后才能吃飯,再將里面穿的醫用防護服清洗消毒,下次班再穿。
天津一醫院一個醫生說,她們都是第一次做這種形式的救援,一切都是在慢慢摸索,一邊做一邊完善這里的一切。還讓我收集周圍人的意見,對于各個流程環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詢問我們喜歡什么樣的娛樂活動,她希望能夠把這里變得越來越好。
對了,她就是那個策劃生日會的人。
不過醫護們普遍都有的反應是,這里年紀大的人說話聽得不是太懂。(笑)
這里的醫護人員每個團隊是隔一天排一次班。每天4班倒,6小時一班,交接時間依次是8點,14點,20點,2點。
交接班時醫生們是非常忙碌的,如果有事要找醫生護士的,盡量避開交接班的時間。
每天護士查房的時間依次是6點,9點,16點,22點。(大致時間)
10點左右會有醫生過來巡視,詢問病人情況。
上面的是每天的例行巡檢,如果有癥狀嚴重的病人,比如高燒不退,醫生和護士就會很頻繁的單獨過來詢問身體狀況,一直不見好轉的話,就會安排120轉送醫院。
每日三餐的送餐時間分別是7點,12點,18點。(大致時間)
下面是每日的流程圖,更加直觀。
一些碎碎念
一個方艙醫院的建成并不是搞幾個隔斷,擺幾張床就成了的,讓它運轉起來也不是收一些病人,派幾個醫生過來就完事了的。
在這么短短的時間內,讓容納1000人的醫院,從建成到每天有條不紊的運轉下去,并且還在不斷的慢慢完善,需要的是多方的人力物力的協調支持。
從一開始沒有廣播,到餐點廣播,到平常時段也偶爾放點歌。
從只有基本生活保障設施,到有空氣消毒凈化器,到開始發放針對疫情的心理輔導書籍。
從只是正常的餐點到開始增加發放零食。
從只有隔離居住功能到開始可以核酸檢測再到可以做CT。
從一開始每天只有吃飯睡覺到各種活動越來越豐富。
這一切都在慢慢的越來越好。
從我進來至發文的前一天,方艙變化軸線:
在這里住了的幾天時間里,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我想說的是,既然我們來到了這里,每天生活在一起,生活環境也是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維護的。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我們隔離在這里只是為了讓這次的疫情更快的被消滅,讓我們的社會盡早的恢復正常的生產運轉。
方艙的生活條件可能沒有在家里方便,但在當下我們只有和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相互配合,才能更快的打贏這場戰役!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英雄,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抗疫的一份子。
截至發文的時候,才知道塔子湖方艙二樓的病區開放了,從進來到現在一直負責我們區域的天津的醫護們都調到二樓去了,大家都非常非常的舍不得。
大家都爭相邀請護士們疫情過后到武漢來玩。
一個婆婆說,不要你們錢,全部費用我們包了!
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