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PM2.5感受有異?每經記者帶你走進環境監測總站:“黑科技”是如何識破監測造假的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10 22:08:57

通過制定國家城市站PM2.5數據質量分析核查工作方案,工作人員會定期開展數據質量回顧性分析,并聯合科研院所啟動基于多源衛星遙感、氣象、空氣質量監測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天地一體”自動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保障系統的研發與試點工作,定期報送空氣質量數據可信分析簡報。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為什么有時候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個人感覺的不太一致?怎樣保證監測設備的數據準確?如何才能抓住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1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接連探訪總站內水站、空氣站運維狀況、大氣環境監測實驗室等。

在備受關注的空氣站運維辦公室內,幾十名工作人員有序地操控著面前的電腦,每一排靠外的辦公桌上都立著一個牌子,區分各自的組別,如PM2.5手工比對工作組、視頻管理組、異常報警組等。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站運維辦公室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以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為依托,一旦出現人為干預、監測數據異常等情況,第一時間就會被發現。之前西安及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件,相關責任人均是被該技術抓了“現行”。

對此,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有某個單位試圖進行數據造假,必然會造成一些站點的數據出現異常變化,因為一個城市不止一個監測站點,再配合人工檢查等手段,數據造假是逃不過監測總站工作人員的眼睛的。

“黑科技”如何抓住監測數據造假?

中國環境空氣監測網分為國家、省、市、區(縣)4個層級,監測站點超過5000個。2016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完成了1436個國家城市站的事權上收,監測點位分布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和臭氧等指標開展在線連續監測。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看到,對1436個監測站點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只有幾十名工作人員,在此情況下,每天海量的監測數據,他們看得過來嗎?會不會讓一些機構或個人從中發現并利用監管的“漏洞”呢?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回溯一下。

20173月,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文清為降低該市環境污染指標數據,授意環保局原辦公室主任張燁和臨汾市環境監測站原聘用人員張永鵬對該市6個國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國控站點)進行人為干擾。

作案人員通常選擇晚上711時,采用堵塞采樣頭、噴水或氫氧化鈉中和等方式同時或交替對臨汾市6個國控站點的PM2.5PM10、二氧化硫采樣設備進行人為干擾,次日清晨清理現場后離開。

看似隱秘的造假卻沒能逃過法網的制裁。最終,臨汾造假事件有16人獲罪。與此類似,西安監測數據造假案件中,7名工作人員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分別被判處一年三個月到一年十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記者從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了解到,抓住上述數據造假的,正是監測系統所采用的一些“黑科技”。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作人員介紹,《國控城市站視頻監控管理制度》制定后,要求運維機構巡檢時詳細檢查監控視頻,這對人為干擾形成了有效震懾。

與此同時,通過制定國家城市站PM2.5數據質量分析核查工作方案,工作人員會定期開展數據質量回顧性分析,并聯合科研院所啟動基于多源衛星遙感、氣象、空氣質量監測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天地一體”自動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保障系統的研發與試點工作,定期報送空氣質量數據可信分析簡報。

陳善榮強調,涉及數據造假的,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臨汾、西安等出現的數據造假事件,將來有可能還會出現,生態環境部絕不姑息。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站運維辦公室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國家城市監測點位還將大幅增加

近年來,隨著環保考核越來越嚴,如何短期內讓空氣質量數據變得好看?很多地方的相關部門“想了不少辦法”,其中,讓灑水車在監測站點周邊反復灑水,或者是讓霧炮車對著監測站點噴水,都是常見的“招式”。2018年初,寧夏石嘴山環保局被霧炮車噴成冰雕,也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陳善榮對“冰雕大樓事件”做了進一步回應和解釋。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關注到噴水、灑水,這些我們也都能夠捕捉到。”陳善榮表示,實際上,噴水、灑水并不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如果噴水濕度大了,對PM2.5數據還會有反向作用,還可能造成指數增長。

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環保工作的“生命線”,我國環境監測體系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快和完善。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架構,共有監測機構3336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除生態環境部以外,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相關監測機構也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涉及環境監測業務的機構共約5000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

與此同時,監測市場蓬勃發展,當前社會監測機構超過3500家,從業人員超過18萬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監測網絡日趨完善,“十四五”國家城市監測點位數量將從1436個增加至1800個左右。

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技術是環境監測業務化應用領域一項新技術。根據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十四五”末期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將覆蓋全國PM2.5超標城市。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為什么有時候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個人感覺的不太一致?怎樣保證監測設備的數據準確?如何才能抓住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1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接連探訪總站內水站、空氣站運維狀況、大氣環境監測實驗室等。 在備受關注的空氣站運維辦公室內,幾十名工作人員有序地操控著面前的電腦,每一排靠外的辦公桌上都立著一個牌子,區分各自的組別,如PM2.5手工比對工作組、視頻管理組、異常報警組等。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站運維辦公室每經記者李彪攝 以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為依托,一旦出現人為干預、監測數據異常等情況,第一時間就會被發現。之前西安及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件,相關責任人均是被該技術抓了“現行”。 對此,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有某個單位試圖進行數據造假,必然會造成一些站點的數據出現異常變化,因為一個城市不止一個監測站點,再配合人工檢查等手段,數據造假是逃不過監測總站工作人員的眼睛的。 “黑科技”如何抓住監測數據造假? 中國環境空氣監測網分為國家、省、市、區(縣)4個層級,監測站點超過5000個。2016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完成了1436個國家城市站的事權上收,監測點位分布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和臭氧等指標開展在線連續監測。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看到,對1436個監測站點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只有幾十名工作人員,在此情況下,每天海量的監測數據,他們看得過來嗎?會不會讓一些機構或個人從中發現并利用監管的“漏洞”呢?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回溯一下。 2017年3月,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文清為降低該市環境污染指標數據,授意環保局原辦公室主任張燁和臨汾市環境監測站原聘用人員張永鵬對該市6個國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國控站點)進行人為干擾。 作案人員通常選擇晚上7至11時,采用堵塞采樣頭、噴水或氫氧化鈉中和等方式,同時或交替對臨汾市6個國控站點的PM2.5、PM10、二氧化硫采樣設備進行人為干擾,次日清晨清理現場后離開。 看似隱秘的造假卻沒能逃過法網的制裁。最終,臨汾造假事件有16人獲罪。與此類似,西安監測數據造假案件中,7名工作人員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分別被判處一年三個月到一年十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記者從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了解到,抓住上述數據造假的,正是監測系統所采用的一些“黑科技”。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作人員介紹,《國控城市站視頻監控管理制度》制定后,要求運維機構巡檢時詳細檢查監控視頻,這對人為干擾形成了有效震懾。 與此同時,通過制定國家城市站PM2.5數據質量分析核查工作方案,工作人員會定期開展數據質量回顧性分析,并聯合科研院所啟動基于多源衛星遙感、氣象、空氣質量監測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天地一體”自動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保障系統的研發與試點工作,定期報送空氣質量數據可信分析簡報。 陳善榮強調,涉及數據造假的,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臨汾、西安等出現的數據造假事件,將來有可能還會出現,生態環境部絕不姑息。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空氣站運維辦公室每經記者李彪攝 國家城市監測點位還將大幅增加 近年來,隨著環保考核越來越嚴,如何短期內讓空氣質量數據變得好看?很多地方的相關部門“想了不少辦法”,其中,讓灑水車在監測站點周邊反復灑水,或者是讓霧炮車對著監測站點噴水,都是常見的“招式”。2018年初,寧夏石嘴山環保局被霧炮車噴成冰雕,也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陳善榮對“冰雕大樓事件”做了進一步回應和解釋。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關注到噴水、灑水,這些我們也都能夠捕捉到。”陳善榮表示,實際上,噴水、灑水并不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如果噴水濕度大了,對PM2.5數據還會有反向作用,還可能造成指數增長。 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環保工作的“生命線”,我國環境監測體系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快和完善。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架構,共有監測機構3336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除生態環境部以外,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相關監測機構也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涉及環境監測業務的機構共約5000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 與此同時,監測市場蓬勃發展,當前社會監測機構超過3500家,從業人員超過18萬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監測網絡日趨完善,“十四五”國家城市監測點位數量將從1436個增加至1800個左右。 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技術是環境監測業務化應用領域一項新技術。根據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十四五”末期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將覆蓋全國PM2.5超標城市。
環境監測 空氣質量 PM2.5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AV一区五月天 | 亚洲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a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色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