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1 17:43:15
截至10月底,持有公募管理業務資質的證券公司或證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3家,其中6家證券公司、7家券商資管子公司。他們的公募業務發展近況究竟如何呢?
每經記者|王晗 每經編輯|肖芮冬
近期券商在公募領域動作頻頻,前腳華西證券宣告撤銷資管子公司申請轉而盯上公募基金牌照,后腳五礦證券也向監管提交了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申請表。
自2019年以來,券商機構業務規模一度萎縮,行業面臨轉型陣痛,擴展公募基金產業鏈條成為其業務探索突圍的一大發力點。截至10月底,持有公募管理業務資質的證券公司或證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3家,在市場各大派系中仍處弱勢。那么,這些持牌券商資管及其子公司的公募業務發展近況究竟如何呢?
證券資管公司申請公募牌照的陣容持續擴容。11月29日,證監會官網發布的審核情況公示表顯示,五礦證券提交了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申請。據悉,該申請于11月25日被監管接收,后續還需經過受理、審查兩個階段,審核期限為20個工作日。而就在不久前,華西證券擬通過設立公募基金的形式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完善資管業務產品線。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資管新規及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是證券公司頻頻試水公募領域的觸發因素。
某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人士解釋道,“券商資管的大集合產品必須在2020年12月31日前轉公募化運作,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可以申請將存量大集合變更為風險收益特征匹配的公募基金。未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則鼓勵其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規范;或者就該大集合產品向證監會提交合同變更申請,合同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3年期滿仍未轉為公募基金的,將適時采取規模管控等措施。如果沒有公募基金牌照,未來就不能開展公募基金業務。”
另一方面,去通道、轉型主動管理的共識之下,券商資管行業也在面臨規模萎縮的窘境,這意味著券商機構急需找到公募業務這一出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底,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為10.01萬億元,與2017年一季度末18.77萬億元規模的高峰相比,縮水幅度達46.67%。
眾所周知,券商機構想要開展公募業務條線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直接由券商直接申請公募基金資格,二是由券商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三是出資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目前,市場上主流方式是券商通過參股或控股的方式參與公募基金業務,前兩種路徑尚屬少數。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7家,其中通過券商或其子公司直接申請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有13家,包括6家證券公司和7家券商資管子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公司成立日、基金管理規模、基金經理等維度,整理了13家以券商資管及其子公司為出資設立主體的券商系公募基金發展情況。券商作為行業“新人”,受制于自身發展歷史,其公募業務發展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產品線布局也并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混合、債券、股票、貨幣、指數五大主流領域。13家券商及其子公司的公募基金業務規模為2899.68億元,占比10月末公募市場規模2%,且除了東證資管、中銀國際外,其他券商機構的公募基金業務三季度末規模不足500億元,與銀行系、券商參股基金公司規模大相徑庭。
其次,從各類基金類別來看,通過券商或其子公司直接申請公募牌照的基金公司,其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優勢稍顯乏力,三季度末規模不足千億,僅有888.83億元。
而從公募基金投資收益能力角度看,多數券商及其子公司憑借為數不多的權益類基金,在2019年斬獲了不錯的收益。其中,東證資管旗下多只東方紅定期開放式基金收益表現較為亮眼,如東方紅睿元三年定期、東方紅睿璽三年等4只靈活配置基金今年以來收益漲幅高達40%以上,整體權益投資平均收益23.98%。
北京某資深公募人士稱,從機構內部架構講,券商本來就有資管公司,分出的一個“公募”相當于和資管平行或更低的部門,這樣的情況下人員配置可能較弱。其次,基金公司從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到中后臺是一個很全面的整體,但在券商的架構體系下,前中后輔助部門是不是能有效運轉對投研方面進行持續的支持也比較難說。此外,在券商內部公募基金并不是主業,證券行業營收能力來看,資管業務營收貢獻占比也不占大頭,這些天然的缺陷也是造成其難以大跨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前述基金銷售平臺人士稱,“券商系資管轉公募具有一定的權益投資人才優勢和渠道優勢,公募基金管理是泛資管中最專業、最市場化的業務,券商資管殺入這片紅海會面臨非常激烈的競爭,既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又要吸收優秀基金公司的經驗,找到符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