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3 10:23:32
截至21日17時,除邊遠地區外,主要寄遞企業攬收的郵(快)件已妥投22.51億件,妥投率達到97.5%。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雙11”狂歡落幕10余天后,新訂單紀錄下的物流大考也正式收官。今年的快遞無論在單量還是速度上均刷新了歷史紀錄,甚至有無數剁手黨驚呼“還沒來得及后悔快遞就送到家了”。
這一直觀感受也直接反映在了數據上。國家郵政局網站11月22日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1日17時,除邊遠地區外,主要寄遞企業攬收的郵(快)件已妥投22.51億件,妥投率達到97.5%。
數據同時顯示,11月11日至16日業務量達到全年高峰,6天內共處理郵(快)件23.09億件,同比增長22.69%。最高日處理量達到5.35億件,同比增長28.6%,是日常處理量的3.2倍。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于以往的“雙11”,頭部企業的規模之戰今年更激烈,今年順豐首次大規模進入電商物流市場,加劇了頭部電商巨頭的規模之爭。
楊達卿同時表示,電商的發展仍有增量空間,并且正由從規模要效益轉向從品質要效益,這將帶動電商物流加緊規模擴張,競爭更多元化的場景數據,同時加緊智能化換道,加速通過科技降本增效。
或許不少“資深剁手黨”提起早幾年的“雙11”,還會停留在“‘雙11’剁手‘雙12’到達”的慘痛回憶里,但今時不同往日,大部分的快遞包裹甚至在“雙11”的上億規模處理量中,也能實現當日或次日到達。
從統計數據看,旺季期間,全行業有1億件包裹從發貨到簽收的全程處理時間,從2013年的9天減少至2.4天,時限壓縮了73%。
而菜鳥網絡也在11月21日表示,截至11月18日,菜鳥協同物流伙伴,僅用了一周時間,利用數字化技術助力處理了全社會產生的18.8億個包裹,又一次刷新世界物流業的紀錄,創造了商業社會和貨運史上的新奇跡。
京東物流自營訂單24小時達占比達到92%,基于城市群半日達和千縣萬鎮24小時達計劃,京東物流在全國90%區縣實現了24小時達,推動物流時效整體邁入24小時達時代。而“通達系”快遞公司無論是攬收量還是配送速度也均實現了歷史突破。
據郵政局數據統計,“雙11”期間全行業有30多萬輛汽車在干線運輸和末端作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116架全貨機全部投入使用,確保快件通達全球;981列載客動車組、450列旅客列車行李車、22列高鐵確認列車和6列特快電商班列加入“雙11”運輸,多種交通方式綜合運用進一步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
楊達卿表示,訂單增量主要為在線消費的普及,消費群體的擴大,除了中產階級群體遞增帶來業務增量外,還有傳統電商渠道下沉及拼多多等撬動了三四線消費群體。
他同時表示,電商的發展仍有增量空間,這將帶動電商物流加緊規模擴張,贏得占有率的卡位,獲得更多元化的場景數據,同時將會加緊智能化換道,加速通過科技降本增效,贏得價值競爭優勢。
進入第11個年頭的“雙11”,物流訂單數量翻了近10倍。而無論要實現24小時全國送達,還是對不斷刷新總量的包裹及時配送,除了萬千快遞小哥爭分奪秒,更為重要則是全流程技術協同的支撐。在這場一年一度的物流大考中,幾乎每家快遞公司都拿出了科技擔當“秀肌肉”。
在“雙11”期間,京東物流投入使用全國首個5G智能物流園,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投用達到25座,智能倉處理訂單量同比增長108%。據了解,京東物流在倉儲環節進一步實現了作業簡化,5G、無人技術、物聯網和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全流程訂單處理效率。
而在自有航空網、快遞網、同城網將與高鐵網形成“四大網絡”高效融合的基礎上,順豐則首次在業務高峰投入自動稱重儀和自動上架及揀貨機器人,可以有效提升關鍵環節工作質量與效率。
此外,圓通、中通、申通分別投入使用5G智能機器人和AI智能客服電話機器人,提高高峰期的受理能力;更有不少物流公司使用智能調度系統,實時監控管理數千輛干線運輸車,精細化分析、管理各地分撥中心運營數據,根據貨量動態預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雙11”,電商和快遞企業根據大數據和AI的精準預測,推出前置件模式,順豐的“極效前置”,蘇寧的“隨時”,圓通實行分揀前置以及菜鳥的預售訂單下沉,均有效實現了更加合理、高效的整體資源配置,優化高峰作業流程,緩解高峰倉庫、中轉及運輸壓力,前置訂單包裝工作、減少訂單作業時間,提升出庫時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快遞和即時物流的聯動。
正如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所言,現在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包裹、每一個箱子的背后都蘊含著科技的力量,技術是驅動物流革新的第一要素。
而菜鳥方面也表示,單量越大、效率越快的神奇曲線背后,關鍵是技術的力量。十年間,中國快遞業大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倉庫的智能供應鏈預測、機器人作業,轉運中心的自動化流水線、智能分單,最后一公里的智能語音助手、刷臉掃碼秒級取件,跨境包裹的智能合單、秒級通關,數智化技術已經貫穿物流全鏈路,成為不斷創紀錄的核心引擎。
即便物流公司得到了黑科技加持,并逐步實現全鏈路協同,今年“雙11”的物流集中配送依然暴露出不少問題、新挑戰。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輿情分析報告顯示,11月1日至11月15日共收集快遞負面信息19.68萬條,占所有“消費維權”類負面信息總量的30%,負面信息在11月12日達到高峰,為6.37萬條,起因是“快遞車起火事件”。此外,當天不取件就退件、半夜送件、快遞漲價等問題的負面輿情信息較多。
百世快遞公告稱,11月12日5點30分,一輛由北京開往湖南長沙的百世快遞車輛,在行駛到河南安陽路段時發生火情。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司機已進行滅火和報警處理。現場無人員傷亡。而據消防員介紹,車廂內包裹重13噸,主要有日用品、百貨、紙巾等。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上了解到,也有不少消費者在“雙11”期間對配送速度進行抱怨。吐槽話題包括未經允許直接將包裹放門口、快遞柜,以及大量快遞堆放小區道路等問題。
當包裹處理量在短時間內急速提升時,快遞服務質量等問題無疑被進一步的放大,而這或許也成為快遞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
“加盟制快遞的傳統人海戰術模式,在人口紅利消退后逐漸呈現優勢透支,而以科技驅動、精益管理等為保障的新競爭優勢還沒完全呈現的情況下,這或帶來一些區域或一些環節暫時性的失序。”楊達卿表示,同時他認為,行業資源集約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種情況下,行業洗牌過程中仍難免出現一些服務質量穩定性問題。
楊達卿同時表示,訂單積聚得益于部分三四線企業的退出或被收編,使得訂單更集中。但隨著資源積聚,快遞物流企業將走向更深層次的綜合性物流服務,更比拼技術變革服務。因此,向綜合物流與供應鏈發展,是頭部快遞物流企業努力的方向。另外,隨著人、車、貨、道、場等數字化互聯互動,全流程穿透的數字化物流是快遞企業加碼換道的方向。
而一直以來,“雙11”快遞垃圾、過度包裝等問題也成為消費者抱怨不休的“槽點”,而今年“雙11”,綠色快遞也成為每家快遞公司提倡的亮點。國家郵政局表示,各寄遞企業電子運單使用率進一步提升到95%,可降解膠帶和可循環包裝袋在部分企業中已經成為標配,紙箱回收試點也初見成效。高鐵等綠色高效運輸方式也得到進一步應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