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寶 2019-11-06 07:12:37
今天,一條關于新型鋰離子電池技術的消息迅速登上了熱搜,午后鋰電池概念股大幅異動。
據英國《衛報》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Joule上發表了一項新型鋰離子電池技術,使電動汽車充電短短10分鐘就能行駛200英里至300英里(即320公里至480公里),且充電2500次而不會出現容量問題。
“新型電池10分鐘充好電動汽車”上熱搜
眾所周知,電池技術是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難點。但凡每次出現重大技術革新,都將引發一大波產業鏈的更新迭代。
目前大多電動汽車采用的都是鋰電池,現有的技術顯示,在正常情況下,鋰離子電池的快速充電會降低電池的容量,而在較高溫度下充電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是長時間的高溫也會使電池退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這種自熱結構電池,是一種使用薄薄的鎳箔制造出內部自熱結構的電池。他們將電池加熱到60攝氏度,然后冷卻至室溫,得以在10分鐘內充電80%而又避免損壞電池,行駛200英里至300英里(即320公里至480公里),即使反復以這種方式充電也無礙。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技術可使電池充電2500次而不出現容量問題,相當于14年或者大約75萬公里的使用壽命。
如果此項技術得以落地,那無疑是對新能源電池的一項重大革新。
巧合的是,今天午后鋰電池板塊大漲,錢江摩托、鵬輝能源、億緯鋰能集體漲停,寒銳鈷業觸及漲停。
而鵬輝能源已經連續兩日漲停,億緯鋰能前一日還因為主營業務含電子煙,受電子煙“禁網”新政影響跌了4.15%,今天又再次漲停。
這不是最近爆出的鋰電池新技術唯一的大新聞。
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美國科學家、被譽為“鋰離子電池之父”的約翰.古迪納夫與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三位科學家共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這三位科學家的研究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無線互聯社會奠定了基礎。三人將平均分配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6萬元)的獎金。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微博上向三位鋰離子電池教父表達了敬意,“現在鋰離子電池已經廣泛應用,感謝這三位科學家的巨大貢獻”。
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無疑是市場對于鋰電池技術革新重要性的肯定。
無獨有偶,幾日后,著名材料科學期刊《先進材料》刊登了一項研究成果,一個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團隊,終于把鋰離子電池內部所有的組成結構都換成了可以彎折、扭曲的新材料,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塊可以“任意”彎曲、拉伸的鋰離子電池。
圖片來源:數據寶截圖
根據該大學網站的報道,領導團隊的馬克斯·尼德伯格教授稱,有關可折疊電池的研發甚至已經超越了應用于手機的范疇,對于使用折疊顯示屏的計算機、智能手表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可折疊電池都將有很大的價值。
目前整個鋰電池產業的應用,最有話語權的當屬中國,2018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市場產量同比增長26.71%,達102.00GWh。中國在全球產量占比高達54.03%,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制造國。
無論是從體量、消費市場、產業鏈等各方面,中國都已走到了國際前列。
隨著鋰電技術的不斷向前推進,諸多研究成果能夠在未來得以改進并投入商業化應用,鋰電池行業甚至整個電子產業都將隨之產生諸多變革,中國市場無疑都將受大巨大沖擊。
數據寶 謝碧媛
聲明: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