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談心路:沒想過得獎是假話

新華社 2019-10-08 20:18:17

____________thumb_head.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電話清晨5時響起,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半夢半醒。確定電話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打來,他開始心跳加速……

凱林和美國同胞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憑借揭示氧氣與細胞的“互動”,7日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媒體評價,三人年輕時投入研究,年老時收獲認可,見證基礎研究的重要價值。

“沒想過得獎是假話”

對現年61歲美國科學家凱林而言,諾貝爾獎一直是“希望渺茫的目標”。他6日晚整理心緒,像多年來每個“諾貝爾周”前夜一樣,準時睡覺。

凱林坦言,要說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獲得諾貝爾獎,那是假話,但“你得試著別讓(這個念頭)過多打擾日常生活”。

獲獎電話還“叫醒”63歲美國科學家塞門扎。由于“睡得太死”,他起身接起電話時對方已經掛斷。等待幾分鐘后,他接獲評獎委員會第二次電話,隨后開香檳慶祝。

65歲英國科學家拉特克利夫得知獲獎的場合相對“正式”。他說,他正在開會,秘書“神情焦急”地喊他出來……

凱林、塞門扎和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方向是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茖W家們早已發現,置身高海拔地區會導致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含量上升,從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紅細胞,以運送氧氣。

塞門扎和拉特克利夫從細胞層面入手,研究促紅細胞生成素與不同氧氣水平的“互動”機制,發現在低氧環境下起“調控器”作用的關鍵蛋白質、即缺氧誘導因子(HIF);凱林“另辟蹊徑”,經由對罕見遺傳疾病希佩爾-林道(VHL)綜合征的研究,解開缺氧誘導因子其中一種蛋白質HIF-1α如何在富氧環境下降解的謎團,從而把三人的研究聯系到一起。

別忽視基礎研究

依照評獎委員會的說法,三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揭示生命中一個最基本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人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基礎,為開發有望對抗貧血、癌癥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道路。

在凱林和塞門扎看來,三人的突破凸顯基礎研究的意義。換句話說,人們不應忽視那類由科學家自身好奇心驅使、旨在加深對自然現象理解的研究。

“我們知道,就治療方法而言,許多真正的新發現來自一些項目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轉向,而這些項目起步于非?;A的研究,”塞門扎說,“我們在年輕時有這些發現,但終在年老時收獲認可。”

凱林說,他要為已經過世的妻子卡羅琳領取這份諾貝爾獎。

“她去世后,我覺得收獲諾貝爾獎(的感覺)可能太過苦樂參半,”他說,“但我現在這么想:她正在微笑點頭并說‘我告訴過你這會發生’。”

責編 步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 | 日本天天做夜夜做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