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2 19:50:56
據統計,截至今日,參與科創板注冊發行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47家,但其中以涉及生態環保及環境治理的企業僅有4家。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圖片來源:攝圖網
年均投資額破萬億的環保產業,在科創板上市熱潮中卻“叫好不叫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截至7月12日,參與科創板注冊發行的147家企業中,僅有4家分屬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行業,且融資規模較其他行業稍顯“羞澀”,僅有一家破十億。
有對接綠色產業發展的基金管理人表示,國內環保事業長期輔以PPP模式開展傳統環保治理經營,但當前環保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趨勢明顯,具備在環保技術上有所突破的新能源公司、創新治污技術應用等低能耗公司才可能被資本涉獵,環保產業正在經歷技術驅動下的業態變革。
自生態環保建設被納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之日起,我國環保事業發展迅猛,各地水、氣、固廢等污染源的治理進度開始加快。受政策及上游行業經營的帶動,環保業務的營收、利潤等長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僅2017年內全國就有超過11%的環保企業營收破億,整個行業增速年均超過17.4%,2018全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規模超過了1.5萬億。然而,如此高增的行業在科創板的資本角逐大戲中卻備受冷落。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截至7月12日,參與科創板注冊發行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47家。其中,以證監會規范的行業統計口徑來看,涉及生態環保及環境治理的企業僅有4家,分別是金達萊、萬德斯、金科環境和德林海。這4家公司中,金達萊是從新三板退出進而轉戰科創板的,因此在融資規模上稍顯突出,預計融資10.09億元;其余均是首次參與二級市場融資,擬融資規模分別是5.36億元、7.39億元和4.50億元。
不難看出,相比于已揭曉部分擬高市盈率發行、動輒幾十億融資規模的公司來說,時下的科創板“環保大軍”募資胃口確實不大。
有分析指出,A股上市的環保企業數量本身就十分有限,加之一級市場的投資冷清,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縮減。
據清科數據統計,2011年~2016年,環保行業的投資趨勢呈過山車式下滑——2015年達到峰值,共發生264起投資事件、300起并購事件;而在2016年中,共發生83起投資事件、同比下降68.5%,共發生97起并購事件、同比下降67.7%。資本規模方面,2015年曾吸引了高達126.59億人民幣的資金,并購金額419.81億人民幣;2016年則涉及投資金額46.07億人民幣、同比下降63.6%,并購金額190.47億人民幣、同比下降54.6%。
此次申報注冊的各家企業均采用科創板上市第一標準,即對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而如果按照其他標準發起注冊,中標概率或將直線下降。
固利資本投決委員會主席黃平對記者表示,當前環保產業面臨的是技術驅動的下一輪行業周期,以往靠傳統商業模式治污的高耗能盈利打法將被淘汰,也不再成為借機進行規模擴張的理由,“因此技術創新面向傳統細分和綠色產業的才能得到更多資本關注。”
提及國內的環保事業發展,一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PPP模式”,我國自2014年以來,已經在多個環境基礎設施領域掀起了PPP項目建設的熱潮。
財政部PPP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末,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比2017年12月末凈增1517個、投資額2.4萬億元;管理庫項目累計8654個、投資額13.2萬億元。
一邊是日趨增長的PPP+環保規模,另一邊卻是部分地方政府舉債高企、PPP規范化落地的進度低于預期的尷尬。有分析指出,盡管部分企業已在A股上市,但自身造血機制不強的所謂PPP項目或難登科創板。
王總(化名)是國內某綠色發展母基金的管理人,據他介紹,現在地方政府的環保壓力巨大,面臨來自存量環保機構改制和實際污染源同步處置的雙重壓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政企結合都能順利推進,至少在資金端長期存在斷貸的困擾,因此會加速部分環保公司出現流動性、財務情況等方面的問題。”
王總進一步解釋說,如果銀行授信停滯,風投機構也不會貿然前去打錢,“畢竟還是個執行進度低于預期的事,能不能有長期的財政補貼直接關乎部分企業的生死存亡。”據他描述,此前他們投的項目中,有的地方政府領導換屆,原先的政府采購流程被動放緩,導致企業面臨更多成本開支,家底進一步被削弱。
可見,環保產業是大產業,但是環保企業大多是小企業,技術含量低、競爭門檻低。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記者表示,成也PPP,敗也PPP,“企業應該做到不依賴政府補貼也能獨立存活。”
欣慰的是,目前沖擊科創板上市的前述4家企業中,受政府財政補貼的力度均不大。Wind統計顯示,過去三年中,4家企業的被補貼力度總體在攀升,但規模較小。最多的為金達萊,2016年政府補助約0.09億元,到2018年已升至0.12億元;最小的為金科環境,2016年政府補助約0.01億元,不過在2017年和2018年均未有政府補貼資助。
另外,在目前的一級股權市場,投資項目中涉及PPP合作的已經為數不多,多數已經在A輪或Pre-A輪進行早期融資,比較共性的特點是這些企業均在強調環保科技的衍生應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做工業探索。沈萌表示,如果能夠杜絕概念炒作,真正布局有技術含量的項目,未來亦有機會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但這也需要政策、市場和科研共同引導,絕非一朝一夕。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