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8 23:54:01
瑞典的垃圾不夠用了。得益于先進的垃圾循環利用方式,“我們能夠處理垃圾的量,超過了產生的垃圾。”此前,瑞典環保署的一位高級顧問曾公開表示。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斯德哥爾摩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你是什么垃圾”,當垃圾分類在國內引發全民熱潮,并期望以此解決垃圾圍城之困時,瑞典卻在忙著從其他國家收垃圾。早在十幾年前,瑞典就將觸手伸向鄰近的挪威甚至英國:2012年,其從歐洲國家進口的垃圾總量達到80萬噸左右。
“順手替鄰居倒垃圾”,瑞典是有苦衷的——他們的垃圾不夠用了。得益于先進的垃圾循環利用方式,“我們能夠處理垃圾的量,超過了產生的垃圾。”此前,瑞典環保署的一位高級顧問曾公開表示。
無論是很早就推行至全民的城市垃圾分類體系,還是與輸水管道齊名的地下垃圾運輸管道,都使得瑞典很早就告別了垃圾帶來的嚴重問題,從垃圾圍城走向垃圾造城。
在這個“垃圾”話題已然井噴的當口,不如來聊一聊,作為首個進口垃圾的歐洲國家,瑞典做對了什么?
“榨干”垃圾的剩余價值
在瑞典,垃圾的每一寸都進入了城市的循環系統當中。
根據一組2017年的數據,在瑞典所產生的全部生活垃圾中,有15.5%進入生物循環,33.8%得到循環使用,而剩下的50.2%均進入了供能系統,通過散布在瑞典的34個WTE(Waste to Energy,垃圾轉能源)工廠為城市提供電和熱。
作為穿越北回歸線的極北之國,瑞典人要越過漫漫長冬,不得不依賴于集中供暖,而垃圾構成了城市供暖系統的重要來源。根據瑞典垃圾管理與循環協會Avfall Sverige的數據,垃圾為近1000萬居民帶來暖冬,這些能源能夠支撐近7萬個家庭實現用電。與此對比的是,2018年瑞典總人口為1011萬人。
作為垃圾的生產者,大城市無疑是重要的收益方。一項2011年的研究顯示,當時的哥特堡就有27%的供暖來自垃圾焚燒。
在許多人看來,焚燒帶來的好處十分可觀。有人統計,在燃燒效率上,4噸垃圾相當于1噸油、1.6噸煤或者5噸木材;此外,一位瑞典WTE專家指出,在瑞典焚燒一噸來自意大利的垃圾,與在意大利當地填埋相比,將會少產生500公斤的二氧化碳。
焚燒后的垃圾體積大大減小,就連剩下15%的產物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金屬廢物被回收利用,除此之外的渣滓被用于筑路,最后僅1%不得不被填埋;而即便是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和煙霧,在經過過濾處理后,固體產物被用于填滿廢棄的礦坑。
為何瑞典能夠將“榨干”垃圾的最后一點效用?有效的分類是第一步,而在焚燒環節,瑞典現有技術已經能夠將絕大部分有害氣體凈化,使最終成分只剩下水和二氧化碳。歐洲WET工廠聯盟執行經理Ella Stengler指出,這些用于凈化空氣的設備往往構成了工廠的大部分成本。
基于此,瑞典的垃圾焚燒廠就位于市區內,與居民樓錯雜修建,卻并沒有引起居民的反對意見。
兩個維度的“垃圾爭奪戰”
盡管垃圾為瑞典帶來了諸多好處,但瑞典仍然鼓勵居民減少垃圾使用。在斯德哥爾摩,一項被稱為“2040愿景”的計劃中提出城市將實現零化石燃料。而無論是城市層面還是整個國家的層面,均將無廢城市作為發展的最終方向。
這為34所WTE工廠帶來了難題。有統計顯示,雖然瑞典有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占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此外,盡管北歐人一年生產的垃圾有1.5億噸,但北歐能源公司對垃圾的需求則有7億噸。
巨大的產能富余不僅讓工廠本身面臨經營的壓力,也讓瑞典看到了進一步使用垃圾“武裝”城市的巨大潛力。
2013年,一場在垃圾領域的“戰爭”打響。瑞典開始垂涎挪威的垃圾,并進行了大量的進口;而此時的挪威也已經將WTE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甚至曾有挪威官員層指責瑞典將焚燒費用一再壓低,擠壓挪威的業務。最終,兩個國家均轉向英國——大量垃圾正等著有人“接盤”。
大家面臨的是擺在眼前的困難:沒有垃圾,就意味著沒有燃料,城市供暖供電都會受影響。
而在太平洋兩岸,另一場垃圾戰爭卻在另一個維度打響——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紛紛向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垃圾亮出“紅牌”,停放在碼頭的垃圾堆面臨著被“遣返”回國的命運。
為何大量的供給沒能與真正的需求方對接?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瑞典回收垃圾并不是通過購買的方式,而是要收取一定的處理費用。
比如,2014年,瑞典共處理了230萬噸進口垃圾,并因此獲利800萬美元。而英國、挪威等國愿意花高價將垃圾運出國門,則是因為,即便繳納了這些處理費用,其花銷仍低于在國內填埋同樣數量的垃圾。
更何況瑞典對垃圾要求頗高——有人分析,之所以瑞典愿意收納英國的垃圾,是因為英國垃圾分類做得足夠好,能夠達到瑞典焚燒的標準。
但如今,瑞典的方案正在吸引更多垃圾制造國的目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