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13 21:10:58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平均每人每天要制造0.74公斤垃圾,然而人均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制造垃圾的能力顯然不能和高收入的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于是“財大氣粗”的發達國家會將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5月10日以后,發達國家就不能再這樣做了。
每經編輯|孫志成
你知道全球70億人,每天能制造多少垃圾嗎?
根據世界銀行《2050年全球固體廢物管理一覽》報告的數據:2016年,全球共產生了20億噸固體垃圾,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天要制造0.74公斤垃圾。
但是這樣的平均并不公平,人均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制造垃圾的能力顯然不能和高收入的發達國家相提并論。
按世界銀行的統計,高收入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卻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其中,在百慕大、加拿大和美國,每個人每天的垃圾“產量”達到了2.21公斤;相比之下,占全球人口9%的低收入國家,只產生了全球5%的垃圾。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報告
另一方面,低收入國家的垃圾中,有56%都是食物殘渣;而在高收入國家,塑料、紙張紙板、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占比高達51%。特別是塑料垃圾,難降解、再利用率低的特點讓這些“白色污染”對環境產生了巨大危害。
在這種情況下,“財大氣粗”的發達國家會將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這讓一些發展中國家承擔了巨大的社會和環境成本。
然而,5月10日以后,發達國家就不能再這樣做了。當天,旨在限制有害廢棄物國際性轉移的《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會議在瑞士日內瓦通過修正案,將塑料垃圾列為限制進出口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會議上,有180多個國家都投了贊成票,而美國卻明確表示了反對。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消息,在5月10日的2019年《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會議上,超過180個國家一致通過了“關于修正《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附件二、八和九的提案”(以下簡稱《修正案》),同意在將塑料垃圾納入《巴塞爾公約》進行法律監管。
該《修正案》由挪威與日本聯合提出,將在2021年1月正式生效。
《巴塞爾公約》旨在遏止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公約要求各國把危險廢料數量減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盡可能就地儲存和處理。
據《衛報》報道稱,迄今為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垃圾不必取得進口國政府的批準。但是在《修正案》通過后,所有國家在出口塑料垃圾時須獲得進口國家政府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出口國,美國卻對《修正案》表示了反對。根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日內瓦一位觀察人士稱,美國觀察員反對修改公約,理由是:“采取自愿的方式去控制塑料垃圾污染,會比通過法律手段強制更有效。”美國方面還表示:在發展中國家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讓當地更有效地處理塑料垃圾,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是美國并不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只是“觀察員國”,所以并沒有投票權。
CNN稱,雖然遭到美國反對,但是該《修正案》同樣適用于美國。《衛報》報道說,修正案生效后,美國等任何國家將不能將塑料垃圾再輸往屬《巴塞爾公約》締約國但不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發展中國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193個主權國家,而《巴塞爾公約》目前共有187個締約國,其中包括像美國一樣大量出口塑料垃圾的英國、德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
此前,中國進口了大量發達國家的塑料垃圾,但是2018年初,中國“洋垃圾”禁令生效后,大量發達國家“無處安放”自己制造的塑料垃圾,只好把它們運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根據美國普查機構的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上半年,美國有一半的塑料垃圾都出口到了泰國,總量超過了9.15萬噸,是2017年全年的20倍。
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印度從美國的廢紙、廢紙箱進口額是前一年的1.6倍,印度尼西亞也比2017年增長了132%。在塑料廢棄物方面,美國總出口量減少了33%,而馬來西亞自美國的塑料廢物進口則增加了55%。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8年6月,人們在泰國的一處海灘上發現了一具鯨魚尸體,這頭鯨魚胃中竟有80塊塑料垃圾,這一事件引起了環保人士的重視,他們說,泰國已經“塑料中毒”了。
去年10月,著名的菲律賓旅游勝地長灘島再次對外開放,而之所以菲律賓政府會關閉這一旅游勝地,就是因為島上的垃圾太多了。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當時宣布景區關閉的時候曾表示:“再不收拾的話這個島就臟成化糞池了。”
今年3月,在菲律賓的某處海灘,也有人發現了一具鯨魚尸體,后來經解剖,人們發現鯨魚肚子里有44公斤重的塑料垃圾。因為肚子里塞滿了垃圾,那條鯨魚沒辦法繼續吃東西,最后被活活餓死了。
面對這種情形,發展中國家紛紛表示“我們不要你們的垃圾了”。
去年6月,由于大量的進口垃圾讓港口不堪重負,越南宣布暫停塑料垃圾進口。
去年8月中旬,泰國宣布,要在6個月內停止進口432類電子垃圾。
今年3月上旬,印度也宣布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塑料廢物。
據紐約時報報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要求加拿大在5月15日之前收回數年前送到菲律賓的數噸垃圾,并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遵守,他將親自把這些垃圾運回加拿大。
福克斯新聞報道截圖
此外,杜特爾特還表示,與加拿大的垃圾糾紛結束后,菲律賓也將不再接收來自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垃圾。
也許有人會說,發達國家有現金技術和大量資金,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垃圾。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首先,即使是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做得依然“不夠好”。比如向來以“注重環保”的聞名的德國人,也只有有36%的塑料垃圾能被回收利用,剩下的垃圾往往會在國內被焚燒、填埋,或運往國外。
其次,從環保意識上來說,發達國家的人民也不見得有多高。2014年,據人民網報道,美國環境保護署數據顯示,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天要制造2公斤多垃圾,比西歐國家的平均產量還高50%。
在大量發展中國家拒收洋垃圾后,發達國家壓力陡增。
據彭博社報道,許多美國公司不得不將一些可回收的垃圾送至垃圾填埋場,因為沒有別的處理方式。美國第二大廢物管理企業Republic Services的首席執行官唐•斯雷格(Don Slager)表示,這是回收行業的“真相時刻”。
俄勒岡州的一個廢料回收商在去年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從年初開始,他的庫存已經“失控”。
圖片來源:CNN視頻截圖
今年3月,韓國義城郡那座15米高,有著17萬噸垃圾的垃圾山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當時這座垃圾山已經燃燒了數月之久,但據垃圾發電廠老板說,要把所有的垃圾都燒掉,需要5年的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