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8 18:17:59
今日(3月28日)早間,爾康制藥公告準備“真槍實彈”涉足大麻產業。這則公告也令爾康制藥在今日的“大麻行情”中一枝獨秀。此番投資工業大麻產業鏈,對其業務雖有擴充,但有分析人士稱“并不容易”。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擬作為LP出資設立股權基金、投資工業大麻一線企業云南素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素麻生物),相比此前題材炒作的公司不同,爾康制藥(300267)今日早間的公告似乎在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它要對工業大麻產業“動真格”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擬投企業及其背后股東股權出質情況、爾康制藥現實經營情況分析后發現,這筆生意的背后還隱含著被投企業大股東資金周轉之困;此外,該公司目前現金流已不堪重負,為工業大麻產業“輸血”絕非易事。
近日,A股突圍3000點再次展開存量博弈,題材炒作卷土重來。近幾個交易日,“大麻概念”啟動,然而本就是“一日游”的行情卻因為一家焦點公司的公告再次引發市場熱議。
與多數題材概念股在主營業務上“風馬牛不相及”不同,今日(3月28日)早間,爾康制藥公告準備“真槍實彈”涉足大麻產業。
消息一出,市場躁動。爾康制藥一開盤就被42萬手封死漲停板,報價5.25元/股。與此同時,此前“大麻概念股”卻紛紛泄氣,這則公告的威力令爾康制藥在今日的“大麻行情”中一枝獨秀。
爾康制藥公告顯示,公司與上海元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貴資產)、素麻生物簽訂了《合作意向協議》,將與元貴資產擬成立股權投資基金,基金名稱暫定為杭州元琛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元琛投資)。公司將作為LP出資不超過5250萬元,上海元貴資產將作為GP進行管理。
據了解,元貴資產是一家擁有股權類、創投類私募基金牌照的公司。其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投資策略以重倉投資為主,擅長對接LP的特定投資需求。此外,公告信息顯示,基金投資素麻生物并完成工商變更后,素麻生物所研發的工業大麻制藥領域及相關產品將優先采購爾康制藥產品,包括并不限于淀粉膠囊系列產品。
如此看來,二者進行產業協同的意味明顯。但令人不解的是,通過直接投資爾康制藥照樣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源,而卻偏偏選擇以“三類股東”的形式進入。記者致電爾康制藥,其證券事務代表回應稱“投資是高層領導決定的,我并不知情。”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素麻生物是由漢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麻投資)100%控股,后者實際大股東為漢眾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眾集團)。天眼查信息顯示,漢眾集團持有漢麻投資93%的股份,而在今年3月間,漢眾集團曾將所持漢麻投資的25%股份質押給德展健康(000813.SZ),后者以4億元誠意金支付給漢眾集團,并表示漢眾集團應在3日內返還公司支付的全部誠意金,否則將通過處置質押股權等方式保障公司利益。
不過截至到3月28日,漢眾集團的股權出質依然顯示有效狀態。這意味著,前者對此前返還流動性的約定已經逾期,不排除資金流動性短缺的可能。記者致電漢麻投資詢問此事進展情況,其工作人員表示對相關事件不知情。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于目前多方涉及的股權交涉事宜,有兩方面可能。華南某證券行業律師表示,不排除漢眾集團陷入短期流動性困境的可能,“利用工業大麻的經濟效益在市場上出售子公司股權來募資是有可能的,畢竟按照公告約定,爾康制藥同意在協議簽署后3個工作日內,代元琛投資提前向素麻生物支付1000萬誠意金”。
另一方面,該法律界人士指出,不排除漢麻投資未來被德展健康收購的可能,“股權交割可以分批進行,如果未來漢麻投資與上市公司持續進行股權轉移,就有可能最后被上市公司并入囊中”。
而對于第二種解釋,該人士分析道,爾康制藥通過股權投資基金的方式切入,或許也是對漢麻投資未來并入上市公司可能性極大的投資準備。
對此,爾康制藥證券事務代表不愿透露太多,稱一切以后續公告為準。但記者也在爾康制藥的早間公告里發現,擬設立基金未來的退出方式是:素麻生物上市后退出,或其他方式實現退出。
從上述法律界人士的分析和公司參與投資的金額來看,爾康制藥此番動作確實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味道。此外,公司的經營情況并不算優良,類似投資的事情在過往半年公告中也幾乎為零。
該公司2018年年報未出,在已披露的業績快報中記者發現,其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3.80億元、較2017年下降15.86%;實現營業利潤3.60億元、較2017年下降38.8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27億元、較2017年下降56.65%。
該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在主業經營層面,受醫藥行業環境和行業政策的影響,公司生產的改性淀粉、淀粉囊等產品的銷量與2017年同期相比出現下滑,其銷售收入較同期下降79.77%。
其營業成本顯示,爾康制藥目前正在加大銷售和管理方面的費用。以2018年三季度報告為例,管理費用1.02億元、銷售費用1.66億元,二者合計占到營業成本8.80億元的30%以上。與此同時,該公司研發費用卻大幅縮水,去年三季度共計研發費用支出0.42億元,較中報時的0.61億元縮水超過30%。
對于一家主要從事藥用輔料、原料藥、成品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來說,目前的經營發展態勢至少體現出對產品創新的重視不足。此番投資工業大麻產業鏈,對公司業務雖有擴充,但分析人士稱“并不容易”。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工業大麻的原材料為大麻二酚,“我國大麻二酚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國內的大麻二酚市場主要以進口為主,國內企業能量產的企業只有漢素生物一家。”李敏表示,雖然大麻產業的毛利極高,但只有政府下發牌照的企業才能合法生產大麻二酚。 與此同時,他對藥輔類產品與大麻產業的結合表示“意義不大”。“單純以膠囊或包裝材料切入的話,并不能算做大麻產業鏈的一環。”他提及,工業大麻的利潤高在成品加工和銷售,“產品的藥用價值高,很多麻醉劑和鎮定劑的核心物質要從中提取,但膠囊或其他藥輔類件不會因此而價格飛漲。”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未來爾康制藥與素麻生物展開合作,以爾康制藥現有的生產資料和產品來看,如果不切入核心工業大麻的藥物提取和生產,僅憑提供藥輔包裝并不能獲得太多的收益。
不過在今日的公告中,爾康制藥也鮮明指出,擬同素麻生物成立工業大麻藥用研究中心,共同致力于探索工業大麻在治療慢性病、退行性疾病領域的應用。但據李敏介紹,如果開展工業化生產,“地理環境、廠房設施和提純進度等都有非常嚴苛的標準,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資其中”。
然而,記者在爾康制藥現金流量表中發現,截至2018年三季報,該公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已透支,為-3.62億元;與此同時,在籌資方面,其去年三季度籌資活動現金流凈額也以-0.41億元不堪重負。即便經營現金流尚存0.29億元,但包括正常經營開銷在內,目前這些錢顯然不足以該公司投入產線發力工業大麻生產。
另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預計2018~2024年,國內工業大麻產量將維持在9.4萬噸上下。前述法律界人士坦言,頭部企業的供應商關系不會輕易發生變化,“因此,如果素麻生物和爾康制藥的業務未來平行發展,后者也很難分得較高的市占率,但疊加素麻生物的估值優勢和產品利潤率優勢,公司的股價或許在之后會有一定想象空間”。
截至今日收盤,爾康制藥一字板漲停未打開,但在隨后發布公告,稱收到深交所關注函,就早間公告涉及的投資是否涉嫌炒作股價以及公司業務同素麻生物開展合作的必要性等問題需有所回應。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