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6 22:32:28
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隨著脫貧攻堅逐步向縱深推進,深度貧困問題凸顯,攻堅難度遞增,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尤其是尚未脫貧人口中,長期患病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比例高,且越往后比例會越高。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向會議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以下報告),報告認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
調研報告透露,2018年,全國有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預計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
不過報告也表示,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隨著脫貧攻堅逐步向縱深推進,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
報告舉例稱,各地普遍反映,一些貧困群眾主動致富意愿不強,過度依賴幫扶政策,個別貧困群眾甚至存在“你不幫,我不動”現象;一些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勞動的懶漢,躺在脫貧優惠政策上不勞而獲。
圖片來源:新華社
繼2017年8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并進行專題詢問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履職第一年就將聽取和審議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專題調研報告列入監督工作計劃。
2018年5月至12月, 曹建明、吉炳軒、武維華三位副委員長帶隊,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委和民委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分別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個省區開展實地調研。
報告披露,2018年,全國有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預計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
調研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0%以上,2018年達到1061億元。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30%以上,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也大幅增長,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18年已超過1000億元。
同時,在“三保障”工作方面,全國已有2075個縣制定了控輟保學方案,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受助范圍已覆蓋全部建檔立卡貧困學生。
此外,我國已全面建成了從三級醫院到縣醫院互聯互通的遠程醫療網絡,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不斷完善,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保險比例已提高到80%以上,所有貧困縣已基本實現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制度,專項救治病種擴大到21個。
調研報告同時表示,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隨著脫貧攻堅逐步向縱深推進,深度貧困問題凸顯,攻堅難度遞增,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
調研報告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貧中之貧、難中之難,雖然貧困的絕對人口在減少,但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很重,難度在增加。尚未脫貧人口中,長期患病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比例高,且越往后比例會越高。
另外,各省區普遍存在產業扶貧項目單一、同質化的現象,后續發展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調研組所到的貧困地區基本上仍以小農生產為主,產業發展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揮不夠,聯貧帶貧能力弱。
同時,在調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當前已經總體穩定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做到保障有力還存在不足。
值得關注的是,在調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當前的扶貧政策都是真金白銀,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給的越來越多,幫的越來越實,但相比之下,如何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仍是亟需補齊的短板。
調研報告指出,各地普遍反映,一些貧困群眾主動致富意愿不強,過度依賴幫扶政策,自身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個別貧困群眾甚至存在“你不幫,我不動”現象;江西、青海等省反映,一些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勞動的懶漢,躺在脫貧優惠政策上不勞而獲,導致“邊緣戶”心理落差和抵觸越來越大,在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新的干群矛盾。
針對當前脫貧攻堅戰中面臨的情況,調研報告強調,堅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推進脫貧攻堅;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推動貧困地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切實解決脫貧攻堅中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建立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體制機制。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