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8 19:32:33
遠期展望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葉峰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遠期展望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在創新科技發展,引領區域投資形成協同發展規模方面,綱要指出將對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綱要也對在大灣區內進行創業投資,構建多元化投融資營商環境等方面做了明確指示,包括支持粵港澳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就重大科研項目開展聯合攻關,允許相關資金在大灣區跨境使用;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臺;以及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資金及人才流動更通暢
兩年前,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Hong Kong X Foundation,以下簡稱“X科創平臺”)在香港佐敦上海街80號問世,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香港大學教授陳冠華等為其助力。
由于李澤楷是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的導師,后來汪滔的無人機夢想在深圳起飛,也使得該平臺從創立之初就自帶科創投資的明星光環。不過,在兩地實現由基礎科研向產業孵化轉型的過程中,大灣區內卻面臨著資金和人才流動的諸多限制,這不僅是當時眾多明星創投和企業的痛點,也是該平臺創立的初衷——加快資金和人才的流動。
“發揮香港國際金融優勢,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前遇到的最大瓶頸是創投資本以及科技人才流通不暢。”香港大學教授陳冠華曾公開表示,香港的風投基金要將港幣轉成人民幣才能投入內地市場,兩地資本融通并非完全順暢,直接影響了大灣區的科技創新。
對創業者而言,這樣的“不便”使得他們在融資時往往只能兼顧一頭。錢方聯合創始人李英豪是香港人,他在內地起步創業時,尋求最初的融資方式是人民幣融資,據他介紹,如果接受香港基金投資,則意味著需要貨幣轉換,投資交易流程變得繁瑣。
事實上,由于香港和內地的審批流程和政策要求不同,兩地人員的交流往往受限。中山大學某知名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每年申請獲得的香港研究院、香港本地高校的科研項目并不少,“但由于出入香港的次數限制以及專項資金的使用限制,導致很多項目的產學研不能及時跟進,造成精力和資源的浪費。”
不過,類似的情況或在本次綱要落地實施后,予以化解。綱要指出,支持粵港澳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就重大科研項目開展聯合攻關,允許相關資金在大灣區跨境使用。這意味著,有關創新的要素中,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產學研資源將有進一步自由流動及合理配置的可能。
為落實粵港澳產學研互通機制的打通,粵港澳三地在此前一段時間已有布局。據《南方日報》報道,截至2018年11月底,粵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項目已接近190項,科研基礎方面,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共18家,其中,香港16家,澳門2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基地(粵港澳聯合實驗室)1家;教育部國際合作實驗室(與港澳共建)5家;廣東省教育廳粵港澳聯合實驗室5家。
但在專家視野中,如此規模和積極性仍有待提高,這也正是本次綱要寄望改善的核心之一。2月18日,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合作攻關必須要在聯合攻關的背景之下,才能解決人流的問題。
他指出,雖然目前香港在內地聯合設立的研究院不少,但對香港這個“基礎科研”實力雄厚的地區而言,能夠北上的資源遠不止當下水平。去年9月,廣州市印發《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將發揮香港基礎研究和國際化環境優勢,大力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分校建設。此外,香港本地的公立及私立科研院所眾多,且多數在學術專業領域走在國際前列,陳鴻宇表示,未來隨著人才資金的互通,優質資源北上的動能仍將持續。
為扎實落地相關改革的推進,綱要中指明,支持粵港澳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陳鴻宇表示,這意味著有望成立一只帶有中央、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四方帶有政府引導意味的專項母基金。“通過基金的成立,一來可以撬動民間資本跟進,對大灣區內部企業進行投資;二來也是對項目屬性的一種認可,實現資金扶持和品牌效應的雙向結合。”
此前,X科創平臺正就曾與深圳前海合作建設孵化加速器,深圳市政府就擬將通過天使母基金幫助孵化加速器發展與創新,未來隨著粵港澳聯合創新專項資金的陸續到位,更高層次的國家級的戰略新興母基金有望在大灣區內正式落地。
加速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政策托底將使得人才互通和資金往來更有保障,不過對于項目從紙上落到實處,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體現在如何把技術更有效地落地,形成產業聚集效應發揮價值。對此,綱要中也明確,將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臺。
去年6月和12月,內地與香港、澳門分別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下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標志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合作邁入新階段。據統計,在粵港澳經貿合作與雙向投資發展過程中,2017年廣東對港澳進出口額、實際吸收港澳投資和對港澳投資分別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參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據《南方日報》報道,南沙、前海、橫琴進駐港澳資企業分別達1700家、8000家、2800家;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基地建設加快,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868家,其中國家級110家。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仍是困于目前政策和觀念上的差異,三地在對產學研落地閉環的打造上存在著軟肋。深圳某大型PE投資總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曾對香港一家專做建筑CT掃描的公司非常看好,該項目也是香港多所大學聯合申請的專利,彼時愿幫助其在內地扎根,無奈的是,當核心設備引進時,內地需要他們繳納高昂的稅費,這令企業不堪重負最后擱淺。該總監表示,主要是內地法規中對此類設備的通關要求一律按照進口來要求,而忽略了團隊本身其實是想把這項好的技術推向內地。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做法雖然可惜,但并不鮮見。陳鴻宇告訴記者,目前粵港澳三地的創業氛圍濃厚,但在政策的相互兼容上依舊存在短板,“外面的好東西難進來,我們的項目難出去。”他指出,綱要中將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臺,其實就是要在三地間建立“特事特辦”專區。
好在廣東省內已為此做了專項布局,省內已推出了“便利灣區”18項舉措。前海、橫琴、南沙率先實現港澳居民就業免辦就業許可證;專業資格互認深入推進,前海、橫琴試行香港工程建設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資澳資醫療機構達46家。
陳鴻宇補充道,未來可以在三地設立政策疊加區,分別利用三地的人才、產業和地理優勢劃設特定的區域進行封閉式管理,如在深圳設立特事特辦區,將香港來此發展的創投公司、風投企業的工商注冊事宜、貸款事宜和監管事項按照香港或澳門的標準進行“特事特辦”,用最優惠最親民的方式吸引人才和資金入駐。
“孵化不是簡單的做基礎研究,而是要形成產業集群,把產品同產業鏈和市場聯系起來,幫助初創企業走完最后一公里。”陳鴻宇表示,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未來隨著成果轉化平臺的落地,大灣區內有望再造如中關村、上海張江科技園區等國家級創新科技產業孵化園,并有望結合灣區特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創新投融資體系建設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資本助威。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資本已經成為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于大灣區建設相關的,本次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將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陳鴻宇告訴記者,投融資體系涉及匯率結算和政策法規,改革難度不小,特別是大灣區內涉及的城市及產業生態均不相同,資本在實際對接過程中,即有來自對當地發展認知的不足,也有外資對資產資質挑剔的眼光作祟。“本次擬將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實際上就是在現有的國際化投融資基礎上再做鞏固,并以此做大規模,形成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外資進駐。”
今年年初,珠海市下發《珠海市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標志著QFLP(即由境外企業或個人參與投資設立的,以非公開方式向境外投資者募集資金,投資于國內非公開交易企業股權的企業。)試點在珠海正式落地。
根據《暫行辦法》,相比其他境外企業或個人參與投資設立的股權投資企業認繳出資應不低于1500萬美元等值貨幣,港澳投資者則降低了相關準入門檻,僅需不低于600萬美元等值貨幣。港澳資金的準入門檻降低,為珠海對接澳門和香港的股權投融資業務提供了更多區域協同便利。
而在具體投向方面,《暫行辦法》沒有以“負面清單”制劃出紅線,但也明確了QFLP應當投向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實體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或以《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為導向,直接投資于實業。
廣東省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丁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監管對境外資金進行跨區域股權交易的金融審批十分嚴格,此次珠海試點的放開,將在一定限度上激發境外資金投資熱情。
與珠海類似,深圳、廣州等地也曾對吸引外資投資方面做了相關政策布局,但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政策給予港澳資金乃至其他境外資金準入門檻上的便利,但從目前的入駐試點地區的數量來看,廣東省“短板”猶存。
記者發現,從目前國內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企業的分布來看,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機構性質為外商獨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的投資機構中,所在城市以北京、上海最多,分別為67家和75家,廣東省內僅深圳市有12家企業入列;以外商獨資企業性質來看,北京有48家,上海有51家,深圳市僅有2家入列。
從數據來看,目前外商獨資企業及中外合資形式設立的投資機構仍沒有形成較大規模。不過,在陳鴻宇看來,QFLP作為國際化、跨區域投融資的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外資對內地的投資意愿,“隨著大灣區規劃綱要的推出以及具體細則的進一步夯實,未來三地的政經交流將可以進一步鞏固,屆時,灣區規劃也將進入可續發展的新紀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