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1 15:22:47
每經記者 秦風 每經編輯 劉琳
千人百味,年味既是舊時的眷戀,也是現時的踟躕,更是未時的追求。
盛唐風采,隨著主城區的幾筆濃墨重彩,已是恣意鋪灑。
粉巷財經(ID:nbdfxcj)“西安年·最中國”系列觀察來到第三站,家住西咸的特約作者秦風,帶你體驗這座國家級新區的漢韻年味。
歷史底蘊看似抽象,但隨著物質經濟進步,產業價值挖掘,潛移默化間,影響著“上層建筑”——周秦漢唐,多元氤氳,大西安的獨特精神、西安人的文化氣質,正在顯化。
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和著一曲《采薇》,臺上幾位舞者,清顏紅衫,如《駐馬聽·舞》中所述那般,“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輕移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又仿若皓月清風,穿越歷史的煙塵飄然而至……
一曲終罷,聽者醉心,觀者癡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這是詩經里小鎮大年初二的一幕場景。
爭奪文化IP的故事頻頻上演,包括《詩經》發源地,甘南、合陽等地,這些年也不甘示弱。但說不如做,地處灃河之濱的詩經里小鎮,迅速抓住了靈魂,還是比較意外的。
行走其間,目光所及,不少游人身著一襲漢服,于夭夭“桃花”間穿行而過,賞詩頌風雅,簪花祈福、沐手抄詩、投壺射禮,可謂一步一景,亦詩亦舞。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午間時分,游人更多。
周禮迎賓、周制婚禮以及詩樂舞美演出,將詩意體驗的氣氛點燃。
粉巷君在此邂逅陳宣滿一家,三代五口人皆身著漢服,特意從周邊來此過年。興致所起,52歲的陳宣滿隨歌而武,惹得不少人駐足。一旁的老伴開懷大笑,兒子抱著孫女使勁鼓掌,兒媳則拿起手機停留精彩……
主城區盡顯盛唐風采,周秦漢文化則頗有在西咸新區釋放之勢。
昆明池·七夕公園新春嘉年華,圖片來源:西咸新區官微
除了詩經里小鎮,距此8公里開外的昆明池,穿插著漢文化的主題公園,隨著《漢武雄風》燈光秀,亦講述著千載之前的波瀾盛世。
最近有外地姑娘來西安過年,驚訝于有如此多穿漢服的人,且看起來那么自然,毫無違和感。姑娘自己也有一套漢服,但在她生活的城市里,始終沒勇氣穿出來。
姑娘將所見所感發到網上,引起一片共鳴。
歷史底蘊,看似抽象,但也具象。
二
《詩·小雅·六月》有云:“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同樣的古老底蘊,上述兩地更多演化出視覺與文化的體驗,在如今的涇河新城,則盡顯味蕾誘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粉巷君當天下午來到了茯茶鎮。
三年前的春節期間,便曾來過一次。此后數次來此,每每填得五臟廟好不愜意。而這里也在每次往來之間,發生著諸多變化,無論是區域規模,還是所包容的內涵。
唯一不變的,永遠是摩肩接踵的人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今年再來,已是茯茶鎮新春大廟會第四屆了。無論是周邊的居民,還是從市區以及外地慕名而來的游客,來此必要點上一壺茯茶,來點瓜子點心,就著幾曲秦腔下肚,體驗一番妥妥純正的關中景致。
此前聽聞友人多次安利,茯茶鎮有位古稀老人,煮茶技藝遠近聞名。此番特意前去尋找,不知是人多的緣故,還是變化太大,兜兜一圈沒有找到;此前相識的幾個在此經營的朋友,皆忙得不可開交,盞茶功夫間多次起身招呼賓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意外的是,在距東門不遠處,除了茯茶+秦腔固定搭配之外,今年還有川劇的變臉,引得堂下茶客的滿堂彩。
有茶有曲,更有各色的關中美食。此外,這里如今更多了一些外來的元素,既有美食,也有廟會里外地商賈的身影。隨著人流一圈下來,粉巷君再次飽了口福。
曲水潺潺、茯茶飄香,正如今年這里的春節主題,“元氣滿滿茯茶鎮”。
三
晚上九點多,粉巷君返程途經西咸管委會所在地。
其時夜色正濃,燈光交相輝映之間,讓這里過去一年間林立而起的不少建筑,多了一絲跳躍。附近不少居民流連于此,在西咸大廈旁的“金色的麥浪”前合影。
不遠處連通灃東、灃西兩座新城的灃河大橋,不斷變換著的色彩,投射在湖面間,潺潺水流攪動著難得的寧靜,滾滾向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賈平凹曾在《西安這座城》里寫到:“時至今日,氣派不倒的,風范猶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最具古都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你突然感到歷史并不遙遠,以至眼前飛過一只不衛生的蒼蠅,也忍不住懷疑這蒼蠅的身上有著漢時的模樣或者有唐時的標記。”
西安的歷史底蘊之豐厚,自咿呀稚子學唐詩時便已根植于心。但事實上,單純講歷史底蘊是比較抽象的,我們很難觸摸周秦的壯闊,也難置身于漢唐的風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旅產業價值的挖掘,所謂的歷史,往往會通過更為具象化的東西來顯現。
諸如,時間往前追溯十年,那時沒有詩經里,沒有昆明池,更遑論一家子穿著漢服在主題公園里載歌載舞的情形。
在此過程中,城市精神與市民氣質,亦得以豐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朋攝
再者,很長一段時間里,有這么一種聲音——雖說是周秦漢唐十三朝國都所在地,但實際上對周秦漢文化的挖掘、整理、利用和展示上,西安做得明顯不夠。
西咸新區這手周秦漢文化牌,打的精準,成就自身的同時,也在成就著西安這座城市。
相信,這只是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