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 2018-12-27 22:03:13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家暴虐童。
最近,一則疑似虐童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在3分多鐘的視頻中,身穿校服的小女孩被兩個中年人輪番掌摑、掐住脖子推倒在地、拉拽頭發、用掃帚抽、用腳踹……這樣的場面令人揪心,也引發網友們的震驚和憤怒。經過深圳寶安區相關部門的介入調查,毆打女童的正是其親生父母,他們對此供認不諱。
其實,在日常教育引導中,出于約束孩子行為、培養規則意識等目的,懲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此輪番毆打一個8歲的女童,明顯已經超出了管教的必要范疇,有虐待的嫌疑。視頻中遭遇父母拳腳相向的小女孩,沒有任何反抗,也不躲閃哭鬧,被推倒了就再站起來,頭發拽散了就再扎起來。而另一個小男孩若無其事,甚至也學著父母的樣子出手打她。這樣的場景,如何不讓人痛心。家庭暴力帶來的傷害,遠不止于身體上可見的瘀傷和瘢痕,其帶來的心理創傷和家庭關系中的暴力延續,更加需要關注。
這起事件中還有一個細節被很多人注意到:發布這個視頻的網友曾經主動聯系過小女孩的父親劉某華,得到的回應卻是“關你屁事”。在很多虐童案件中,類似“我管教我自己的孩子,關你什么事”“孩子是我親生的,外人管不著”的說法頻頻出現,這些表述透露著一種“天經地義”的理直氣壯和無知無畏,折射出一些傳統觀念在親子關系中根深蒂固的現實。但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和私有財產,不能任由其隨意處置。暴力施加者借由家庭這個框架,試圖把暴力和惡意行徑劃為“私事”,把想要幫忙勸阻的外人擋在“門外”,何嘗不是法律意識淡薄的體現。
家庭并非法律的空白地帶,每一個孩子都應當被溫柔以待。不管出于何種原因,把暴力施加給原本需要呵護的孩子,把拳頭揮向自己朝夕相伴的親人,于法律難容,也必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最近一段時間,從陜西繼母虐童案一審判決被虐男童的繼母有期徒刑16年,到河南商丘經常對子女進行捆綁毆打的劉某被批準逮捕、剝奪監護權,再到此次深圳寶安警方快速出警、依法調查處理,區婦聯及時申請女童人身安全保護令,這些都說明針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法律是零容忍的。而類似事件一再受到輿論關注和譴責,也體現了當下社會對如何構建親子關系的反思。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一位日本作家曾這樣寫道。的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尤其對于年幼、心智不成熟的兒童來說,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對暴力傷害也只能默默忍受。這就需要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擔起自己的責任。法治社會設立了每一個人權利和義務的邊界,不能奢求人人都是完美的父母,但“不傷害”應當是底線,“撫養教育”應當是義務,“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應當是共識。增強法律的底線思維和家庭內部的邊界意識,才能走出“我打的是我女兒”的親子之痛、改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誤區,走向現代成熟的親子關系。
當然,建立這樣的親子關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解決好“孩子受到傷害怎么辦”是當務之急。回到深圳寶安這起事件,倘若沒有陰差陽錯的視頻曝光,這個女孩的遭遇或許難以引起社會關注。輿論關注、法院判決固然能糾正個案,但長遠來看,需要建立反家暴的長效機制。比方說孩子遭受了暴力,可行可接觸的求助途徑有沒有?再比如管理服務人員,有沒有主動了解掌握相關家庭情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治理思維和方法的創新。
這正是:多方齊治共管,撐起保護之傘。虐童嚴懲不貸,家暴問題難再。
人民日報評論 周珊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